返乡流动人口的语言选择与变化——基于交际空间的量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返乡流动人口的语言选择与变化——基于交际空间的量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流动 语言选择 语言认同 言语交际 语言调查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返乡流动人口的语言面貌既遵循自身语言系统规律,同时也有其显著的变化特征。通过对不同交际空间和交际人群的话语选择观察与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返乡流动人口的话语选择以血缘、地缘和交际空间为重要参照标准,血缘、地缘关系越近,交际空间越私密和封闭,则使用方言的比率就越高,反之则降低。人口流动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不断提高,语码转换更加灵活,形成了较高的对普通话的认同感,在普通话与地域方言"共存共融"态势下,普通话正逐步向地域方言渗透。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跨域流动中的语言问题及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9BYY015)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与抽样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就始终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长期积淀而成的深厚经济基础,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政策,东部地区率先在全国经济大潮中崛起,“孔雀东南飞”自此成为我国长期以来人口流动的重要特征。我国人口流动出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宁;陆小鹿;;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语言运用和身份认同——基于文化差异的分析[J];外国语文;2012年02期
2 方宁;陆小鹿;;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武小军;樊洁;;交际空间与话语选择——流动人口在务工流入地语言实态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楚群;;当代语境下城市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1期
2 刘琴;肖华锋;;“冷战”末期美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扩张[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3 陈方;;详述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语文建设;2012年14期
4 曹新尉;;首都大学生“双言”现象的社会政治分析——以山东籍学生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3期
5 梁晓波;谭桔玲;;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式的束缚效应[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宵;上海英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述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立华;;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2 武小军;王庆;樊洁;;人口跨域流动与地域方言变化——四川方言入声字口音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4期
3 王玲;;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适应行为研究——以合肥、南京和北京三地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颖;;从顺应论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7年12期
2 张梦井;论言语交际中的心理因素[J];惠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贾永芳;;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与探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江伟玲;;言语交际模式述评[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刘景霞;;从语言顺应看语篇连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余璐;;模糊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解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元胜;;言语委婉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韩东红;;“关联—顺应模式”新诠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文元;大学生言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邱志华;李晖;刘军明;;模糊语言的言语交际功能[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焱;;论“文革语言”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刘伊俐;;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沈祥和;;言语得体谁说了算[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沈祥和;;永不停息——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对得体性原则的诠释[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李名方;;修辞学:言语得体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谭慧敏;左飚;;词汇语义、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由同志的词义演变调查所引发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郭彦辰;和即仁:“我们完全是靠人力完成的调查任务”[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王坤宁;中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张倩;尽快进行全国范围的系统语言普查[N];甘肃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阿勒得尔图;卜·图力更:实现现代蒙古语规范与标准化的人[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何民捷;中国有130种语言[N];人民日报;2008年
8 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珍爱中华语言资源[N];文汇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路艳霞;全国56个民族有129种语言[N];北京日报;2008年
10 ;新一轮语言普查呼之欲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张s,
本文编号:1238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3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