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的语言观和世界观
本文关键词:公孙龙的语言观和世界观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晶,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颇为重要的,同时也是神秘的、复杂的。人类有史以来,就不乏对语言现象的认识。从古印度的波尼尼,到希腊的柏拉图,再到中国的孔子、墨子、荀子、惠子、尹文子等对语言有所研究,虽不成体系,但却体现出了最初的语言自觉。其中以公孙龙为代表,对语言的分析较为深入,其著作《公孙龙子》是我们研究公孙龙思想的有力材料,关于公孙龙的整个语言学思想体系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尤其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名实论》中的论述,就集中地体现了公孙龙的重要语言学思想,其中不仅有语言学思想的突破,更有哲学思想的飞跃。多年来学者们从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出发对其进行梳理和剖析。与许多学者不同的是,本文立足于语言哲学,着眼人类语言的认知世界,从语言的语义、语形、名实关系三方面对《公孙龙子》展开分析。首先,以语言与外部的关系探讨为起点,展现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形成语言这种精神意识内容的整个过程,强调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对语言形成的重要作用,阐明语言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从而对“白马非马”的论题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解读。其次,围绕公孙龙的语义观展开讨论。语义是语言学的核心,也是整部《公孙龙子》的重要论述内容。以对《指物论》的探究为重点,结合西方语义研究的观点并加以对比,从而为公孙龙语义观的科学性寻找有力依据,并力图阐明公孙龙的语义观。语义和语形在任何语言中都是密不可分的。故第三部分在探明公孙龙语义观的基础上进而对公孙龙语形观加以探讨,以索绪尔的“价值论”为参照,一方面,通过语义对语形加以区别和讨论,另一方面从语言结构出发论述语义价值的存在与语义的相对确定性问题,以证明公孙龙对于语言结构框架和语言意义关系的深刻认识。最后,就是本篇论文和《公孙龙子》的论证核心所在,即公孙龙的“正名”思想的考察。关于正名,在西方、在我国古代都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悠久的历史源流。公孙龙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系统地对他的正名思想进行了阐发。以《名实论》为立足点,从“名”、“实”、“物”、“位”四个要素出发,分别加以详细、全面地论述,以认知语言学为分析工具,对四者存在的内在关系进行梳理,强调“名”、“实”、“物”、“位”在语言中的一体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名——实”关系,突出“名”、“实”的内部存在性,最终确定“正名”机制。由此可见,公孙龙的“正名”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语言问题,它从语言出发,最终又回归于语言。《公孙龙子》围绕着“正名”而构建的语言体系是全面的,公孙龙对于语言的认识是深刻的。据此对“白马非马”以及公孙龙其他语言学观点的偏见进行澄清。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2 延慧;;浅谈语言表达人的内部世界的局限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3 魏悦;;从人的内部世界浅析语言陷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4 王雪锦;;从意识焦点出发分析音义结合的起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3期
5 张璐;;试论内部世界视角下的语言产生过程[J];作家;2011年12期
6 王学凯;;试论内部世界语言视角下的意识焦点[J];青春岁月;2012年08期
7 王叙雅;;论语言的起源问题[J];考试周刊;2013年28期
8 宋颖桃;;试论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对语言表达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章明;;安部公房的《棒》的多重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10 张璐;;早期语感的培养与表达实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德生;人心不古乎?[N];北京日报;2014年
2 庞学铨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重新“回到实事本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颖桃;试论“约定俗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婷婷;对《铁人》和《女铁人》救赎主题的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世花;意识焦点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申弘怡;公孙龙的语言观和世界观[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1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