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就算”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连词“就算”的形成 出处:《语文建设》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就算"的形成最早追溯到"算"的语义。元代,"算"出现"可归为、可认做"义,大量出现"就+算"组合;明代"就算"开始表让步条件意义;晚清,让步条件标记"就算"成熟。"就算"的形成与句法扩展、语义演变、使用频率等方面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文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让步条件句研究”(2013-QN-5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一、“就算”的形成过程“就算”最初是副词“就”和动词“算”的结合,其后所在句子出现在让步条件语境中,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就算”最终演变为让步条件标记。(一)阶段1:副词“就”+动词“算”1.“算”的意义与句式“算”最初的意义是计算。《说文·竹部》:“算,数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马国彦;;“N的V”短语的篇章功能:衔接与组块[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祁颖;;汉语结构与英语定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5 易正中;;副词“就”的基本义及语法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6期
6 周晓亮;;功能语法理论视野下俄语简单句的主语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林忠;;汉语句子的形态标记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陈练军;;论“志”的语素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翁玉莲;;新闻评论主语“话题化”功能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樊中元;蒋华;;近代汉语中的“你那X”[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富涛;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s銀N;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9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潇然;语序与篇章语法: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蔡幸芳;副词“就”的义项设置及其在教材中的编排策略[D];复旦大学;2011年
6 伊少波;汉语话题句习得情况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姚翠翠;关系从句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苏燕;现代汉语标题结构类型的计算机自动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周路路;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双主语结构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10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史锡尧;;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1期
2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3 史金生;;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03期
4 陈立民;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移就的词汇化形式与语义演变[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2 侯瑞芬;;“别说”与“别提”[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3 叶建军;;连词“争奈”探源[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4 胡斌彬;俞理明;;“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易正中;王立杰;;“再说”的演化历程[J];云梦学刊;2011年02期
6 张金圈;刘清平;;句法位置对短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制约——以“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例[J];齐鲁学刊;2011年01期
7 李爱菊;;“才怪”的词汇化过程与机制[J];语文学刊;2010年14期
8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年02期
9 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6年06期
10 王福萍;;“舍得”的成词过程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李艳娇;杨尔弘;;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连词考察[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李长丽;;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不对称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一民;连词“和”“与”“及”用法的不同[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记者 卜松竹;“身份证”应是“身分证”?[N];广州日报;2006年
3 周立军 李冲;“由于”兼属介词和连词[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怎样使用“以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5 刘昊;奥运词汇使用频率高[N];北京日报;2007年
6 崔清新 易凌;大量新词收入权威词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鲁伟;现代社会类亲属称谓面临的困境[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8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 英;“PK”是否该在媒体上被“PK”掉[N];中国商报;2005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曹增光;首份官方网络语言报告引爆争议[N];电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3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成进;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卢智f,
本文编号:1327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2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