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的是与非:现代音系学研究的若干反思
本文关键词: 优选论 理论评价 音系学 汉语方言 连读变调 出处:《中国语文》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检讨优选论在现代音系学中的地位及是非得失。我们首先阐述优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假设、立论的理论优势,然后从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过度生成、制约条件共谋及普遍性六个方面反思优选论面临的问题,根据汉语事实对OT做进一步的评估。最后对音系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position of the theory of superior selection in modern phonology and the gain and loss of right and wrong. Firstly, we expou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theoretical advantages of the theory of optimal selection,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ometry opacity. It is totally incompatible with grammar, free variant, excessive generation, constraint connivance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six aspects of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heory of optimal selection. Based on the facts of Chinese, OT is further evaluated. Finally, som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honology a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01
【正文快照】: 1.引言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诞生至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中,为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及挑战(如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过度生成等),OT理论进行了多番修正及改进。这一方面表明经典OT理论(PrinceSmolensky,1993;McCarthyPrince,19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嘉龄;优选论[J];国外语言学;1995年01期
2 闫小斌;;OT-CC的理论解释力[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马秋武;;候选项链理论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李兵;优选论的产生、基本原理与应用[J];现代外语;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慧芳;合肥话连读变调与三字组轻声的优选论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陈荣泽;;近十年汉语方言研究的新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斌;;从国际音标的角度谈音节组构中双元音和复杂音节首音的制约条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4 毛琴;;浅析优选论的产生、基本理论及最新发展[J];成功(教育);2010年05期
5 周丽;;汉语腭化现象的音系学解释——从“Mickey”音译名谈起[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李斌;;现代英国英语音系的多维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钟荣富;优选论与汉语的音系[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8 王嘉龄;音系学和认知科学[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9 李智强;《汉语音系学研究》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10 J.L.Packard,左岩;《汉语构词的新研究:现代和古代汉语的词法、音系和词汇》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尹玉霞;;汉语连读变调对优选论的挑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映先;于洁;;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路继伦;;高、低平调的不对称性和优选论的制约条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王萍;;邯郸话二字组连读变调的音系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于华;;非忠实性制约条件与扬州方言的声调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孔慧芳;;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毛洪波;;汉语连读变调解释性研究述评[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许俊;;英语清浊音习得的OT分析(6.音系学)[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9 张新婷;;乌回话连读变调和轻声的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蓓;上海儿童的上海话音系习得[D];复旦大学;2003年
2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与多维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倩;优选论框架下英日核心音节结构的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2 欧亚丽;系统功能音系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3 柴纹纹;汉语和葡萄牙语构词法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窦小英;英语WH从属疑问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优选论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祥晶;两三字组韵律词连读音变的优选论分析和反拨[D];宁波大学;2011年
6 轩拴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佟树巍;优选论框架下的中国大学生英语音节尾辅音丛发音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池春姬;朝鲜族大学生英语词尾塞音发音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杜惠惠;优选论视域下英汉音节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丽;周口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马秋武;再论“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马秋武;闫小斌;;优选论与音系不透明现象[J];外语研究;2008年02期
3 李兵;优选论中的音系晦暗性:问题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 马秋武;;候选项链理论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马秋武;北京话儿化的优选论分析[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6 马秋武;;“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的优选论解释[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中子;;音系学中的功能主义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黄艺珊;;优选论管窥——当代音系学的新视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闫小斌;;汉语连读变调域研究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房青;;优选论与湘潭方言的声调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王馥芳;优选理论的解释力[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杨军;;《声调与语调音系学》介评[J];现代外语;2007年04期
7 马秋武;普通话二合元音韵母的组构与优选论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8 Duanmu San ,杨春生;《汉语普通话音系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9 王晓梅;;《声调和语调音系学》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1期
10 王红梅;;语调音系学的发展历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玉霞;;汉语连读变调对优选论的挑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孔慧芳;;合肥话轻声的语音性质及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王晓梅;;优选论对自由变体的解释[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张映先;王平红;张小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马秋武;;优选论的表层制约以及制约条件的普遍性——从普通话的音节组构谈起[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张映先;于洁;;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秋武;我的音系学研究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5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6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7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10 李方清;女书就是妇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马照谦;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音系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7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8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余森河;基于音系学优选论:饶平话连读变调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4 王莉;普通话中英语音译词的增音现象的优选论解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云靖;肥乡方言的声调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竣;峨山汉语方言实词词法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陈立娟;益阳方言轻声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9 李素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朱维蔚;青岛方言声调连续变调的音系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5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8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