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构及其对翻译的“解”与“构”——解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 解构 阐释 翻译研究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阐释活动在解构大浪淘沙的冲击之下,其传统的忠实对等观受到质疑,译本与原文的关系被颠覆,译者和读者的创造性得到极度的张扬,传统的文本观念和阐释策略被推到风尖浪口,解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与此同时,解构过分强调文本的隐喻性和修辞性,往往使阅读陷入极度的困境。其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主张,虽然颇具辨证的因子,却往往导致极度的相对和虚无主义,文本的阐释也往往出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局面,对翻译的影响将是"误译有理"、"乱译有据",因此,解构最终也难逃被颠覆和解构的命运,留给"理论之后"更加理性的思考。
[Abstract]:As a special interpretation activity, translation is challenged by its traditional fidelity equival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text has been subverted, and the crea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Traditional textual concepts and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are pushed to the top of the wind,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construction cannot be ignored. At the same time, deconstruction overemphasizes the metaphorical and rhetorical nature of the text, which often makes reading in extreme difficulty. The idea of overthrowing everything, although it is quite dialectical, often leads to extreme relative and nihil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ten presents the situation of "thousands of rivers have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thousands of months". The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will be "mistaken translation is reasonable" and "disorderly translation has evidence". Therefore, deconstruction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subverted and deconstructed in the end, leaving "after theory" more rational thinking.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石明圆;比较视野中《雷雨》的原型世界[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烈琴;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程丽蓉;重述的历史:《长恨歌》的现代重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7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8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9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5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颖;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于宏;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叙事与女性意识的递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理论的翻译与变异[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2 李琴;芦芳芳;王慧;;《圣经》汉译中的本土化阐释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徐朝友;;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4 陆扬;;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和批评——德理达评奥斯汀[J];学术研究;1991年04期
5 方克平;绝境,还是生机?——批评理论给文学翻译带来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8年04期
6 尚必武;;对修辞方法的挑战与整合——“不可靠叙述”研究的认知方法述评[J];国外文学;2010年01期
7 陈凯军;赵迎春;;互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综述[J];飞天;2011年04期
8 王宁;;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流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9 张少扬;阅读的游戏──解构的操作[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陈志杰;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状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凡礼;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语篇桥接指称阐释[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1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