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老师当得好”的重新审视
本文选题:pro 切入点:他的老师 出处:《当代语言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式吸引了学界的反复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这类句式并没有"形义错配",其中不仅不涉及"名物化",而且不存在"准定语",这类句式实应分析为"[NP1 i的NP2]jproiV得tjR"。处于句首位置的名词短语是经由话题化操作从动词后宾语位置上前移而来的,其内部语法关系仍是领属性定中关系。现代汉语助词系统的发达以及助词的多功能性是造成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旺盛的直接原因。在汉语内部,相关助词在地域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是造成这类句式在方言之间不对称分布的真正原因。而类似功能的助词的缺失以及空主语的非允准则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类句式在其他一些语言中的出现。
[Abstract]: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sentence pattern "his teacher is doing well" has attracted repeated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t is found that this kind of sentence does not have "form and meaning mismatch", which not only does not involve "nominalization", but also does not exist "quasi attributive". This kind of sentence should be analyzed as "[NP1 I's NP2] jproiV get tjR". Moving forward from the position of an object after a verb,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uxiliary word system and the versatility of auxiliary words are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exuberance of this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The imbalanc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related auxiliary words is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these sentence patterns among dialects, while the absence of auxiliary words with similar functions and the non-permission of empty subjects fundamentally limit this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s. In some other language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汉语儿童语法获得与认知发展”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14AYY016)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旗;;长沙话“得”字研究[J];方言;1985年01期
2 邓思颖;;“形义错配”与名物化的参数分析[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3 史金生;邝艳;;“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的形成机制[J];汉语学习;2010年05期
4 徐杰;;词缀少但语缀多——汉语语法特点的重新概括[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邓开初;上宁乡话中表领属关系的特殊结构助词[J];求索;2004年05期
6 胡云晚;洞口方言非能性“得”字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礼进;;也谈“NP1的NP2+V得R”的生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萧国政;;隐蔽性施事定语[J];语文研究;1986年04期
9 黄国营;伪定语和准定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04期
10 张伯江;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林秀艳;;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杜晶晶;;词义层面进行领属关系标注的尝试[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晓杰;;从《聊斋俚曲集》看汉语动词拷贝句式的产生年代[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613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1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