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再论突显与转喻的实现——兼求教于李文浩、齐沪扬先生

发布时间:2018-04-18 07:06

  本文选题:转喻 + 突显 ; 参考:《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11期


【摘要】:在《突显、激活与转喻的实现》一文中,李文浩和齐沪扬提出了认知突显是转喻的动因而非机制这一观点。该文认为,该观点忽略了转喻目标义突显的可能性,仅考虑到转喻来源义突显的情况,因而是不全面的;同时指出,转喻目标义突显也是成立的,目标义突显不仅作为转喻机制之主要表现形式,而且也是人们使用转喻这一认知手段的根本目的。来源义突显与目标义突显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转喻的实现。
[Abstract]:In "salience, Activ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etonymy", Li Wenhao and Qi Huyang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cognitive salience is the motivation rather than the mechanism of metonymy.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view ignores the possibility of metonymy objective salience and considers only the situation of metonymy source meaning salience, and points out that metonymy objective salience is also true.Objective salience is not only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metonymy,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people's use of metonymy.The salience of source meaning and the salience of objective meaning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metonymy together.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2 李文浩;齐沪扬;;突显、激活与转喻的实现[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3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4 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5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赵超;;合成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转喻的语用推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5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6 邹春玲;代建伟;;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7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克;李淑康;;哲学视域下的转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舒红凌;;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田新颖;;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孟令霞;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张辉,承华;试论汉英语法形式的转喻理据与制约[J];外语研究;2002年06期

4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5 钱军;句式意义——句法与语义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6 董成如;含意的认知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7 王松鹤;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8 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徐盛桓;;隐喻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10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强,谢朝群;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3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7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10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7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7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a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