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域中的汉语语码转换研究
本文选题:语用学视域 + 汉语 ; 参考:《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语码转换的定义、主要研究类型及理论、研究内容、方法及趋势;并分别对大陆外语界及大陆以外研究者与汉语相关的语码转换研究的探索范围及主要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重点关注语用学视角的研究。我们认为语码转换研究可以而且应当纳入诸如礼貌理论、面子概念、顺应理论乃至用于诠释文化传承性进化规律的语言模因论等更广泛的、超越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所局限的语用学理论的构建中。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the main research types and theories, research content, methods and trends;It also reviews the scope and main topic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de-switching related to Chinese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mainland and outside the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pragma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We think that the study of code-switching can and should include more widely, such as politeness theory, face concept, adaptation theory, and language memetics, which is us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theory that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selection and code-switching.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0QSK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黄国文;方式原则与粤——英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年03期
3 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旭;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吴舸;;语码转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宋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研究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李茹;;语码转换顺应的动态双向性[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5 杨晓琼;语码转换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吴慧坚;试析广州话中的英语外来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7 向波阳;;小说《非常难女》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明菲;;网络语言中英文语码混合现象的成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叶秀兰,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广告的汉英语码转换及其成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赵淑梅,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娱乐新闻中语码转换现象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东花;;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刍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青兰;标记理论在错误评估中的应用—一项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姚珊珊;语码转换:方法、功能、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向限;汉英语码使用变异[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爱华;劳伦斯作品中的语码转换[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韦娟;网络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霞;语言选择中的权力顺应性[D];山西大学;2004年
7 廖福涛;从功能视角评析小说《围城》中语码转换的人际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朴哲华;英/朝语码转换的适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晓光;英汉语码转换在中国杂志广告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世业;延边朝鲜族中小学三语教学中若干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秉芬;;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2 顾会田;;论朝峰片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归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罗自群;;汉语方言“著”类持续标记的地理分布特点[J];语言研究;2011年02期
4 谢奇勇;李益;;湖南省临武县语言(方言)的分布[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5期
6 陈荣泽;;藏汉语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J];西藏研究;2011年03期
7 彭志峰;;汉语方言有声资源元数据规范及网络平台系统功能框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法小鹰;;汉语方言对英语语音音段音位习得的负迁移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吴伟军;;屯堡方言岛历史文化成因探析[J];前沿;2011年16期
10 寇延年;;再论汉语对汉字性质的规约[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曹志耘;;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焦立为;;三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苏金智;;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双语双方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6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9 李方清;女书就是妇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宏宇;我国语言学的基础性工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杨;计算机汉语方言辨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明;肥东汉语方言会话结构现状描写[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竣;峨山汉语方言实词词法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素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郭晓芹;龙胜伟江苗话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蔚然;汉语方言间塞音与非塞音声母的变换[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杨利琦;汉语方言舌头、半舌五母读音类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9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