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本文选题:职业名称委婉语 + 分类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使用领域分支,根据使用动机可将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分为讳卑类、讳丑类和优化类。职业名称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主要为协调人际关系,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美化职业名称,提升职业地位。
[Abstract]:Occupational name euphemism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uphemism. According to its motivati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aboo inferior, taboo ugliness and optimization.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occupational euphemism are mainly to coordina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mbody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beautify professional names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status.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大学文学院;保定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词义最新发展研究》(HB08BYY005)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松梅;职业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艳;从英汉问候语差异谈语用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吴红军;英汉招呼语中的称谓词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卢志宏;礼貌与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戴雪梅;;中国与英美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异质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2 吴瑜;中国外语课堂教师话语中礼貌的语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3 袁芳;一项基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失误分析的语用能力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梁华;英语写作教学: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艳华;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礼貌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平;《红楼梦》中詈骂言语行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欣;饭店服务话语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敏;答谢句的话语特征和功能以及汉英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福井启子;“‘少量’意义表达”的礼貌功能[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肖晶;汉语言语礼貌分析模式[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自俭;谈谈语言和语言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5年06期
3 温张科;;贝部字分类及其生命力初探[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0期
4 单侠;;谈词的言语义的分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5 王证之;;求职信的分类与定义浅议[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9期
6 李婷;;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7 薛坤宇;;浅析汉语基本颜色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马晓宇;;空间指示语的认知基础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1期
9 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网络语言的介绍和使用环境的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徐续红;成语分类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承弼;;语境分类及其作用的初步探索(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罗燕萍;;浅谈普通话轻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曾德万;;汉语缩略语引起的歧义类说[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蒋文天;;网络语言的分类及其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莉芳;阿美语偏正短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海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熊林春;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言语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宏义;目的论观照下的误译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朴悦嘉;《史记》亲属称谓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李晓玲;《颜氏家训》复音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明;《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yN婧;跨文化传播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张明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宋文长;论“会话含意”在中国的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9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6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