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动量词偏误研究
本文选题:常用动量词 + 留学生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动量词应该怎么用,动词与动量词的搭配有何理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量词,这些在我们母语是汉语的人来看都不是问题,但对从来没有接触过动量词的留学生来说,却很是头疼。因此动量词教学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本论文拟从汉语动量词自身特点出发,以动量词本体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简述常用动量词的来源与类别划分、语义与语法功能以及同动词的组合关系等。归纳外国学生习得的偏误类型,并对偏误进行分析,最终给出针对动量词的教学建议。希望本篇论文的研究能够给汉语动量词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How to use verb quantifiers, what are the justifications for the collocation of verbs and momentum words, and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the use of momentum words is not a problem for those of us who are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but for foreign students who have never been exposed to momentum words, But it's a headache. Therefore, the teaching of variable quantifiers has becom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b-quantifiers and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verb-quantifier ont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omentum words in common us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verbs and so on. The types of errors acquired by foreign student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errors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momentum words are given.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verb quantifiers and some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叶桂郴;罗智丰;;汉语动量词形成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3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4 高文盛;;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其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6 方寅;;汉语动量词研究述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7 唐莹;;留学生动量词搭配习得情况研究[J];现代交际;2010年03期
8 姚伟嘉;;动量词“番”探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于立昌;;也谈动量词“过”的产生及发展——兼与金颖先生商榷[J];殷都学刊;2011年01期
10 金桂桃;;汉语动量词的产生[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申珊珊;;现代汉语动量词“次”与“回”用法比较[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媛;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晓燕;中亚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素真;一组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2 黄晓宇;常用动量词偏误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程森凤;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郭瑞峰;汉语动量词的语义分析与对外汉语动量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薇;中高级留学生借用动量词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邵勤;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金晶;关于日语动量词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3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79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