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
本文选题:认识 + 语言 ; 参考:《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03期
【摘要】:语言与经济的关系非常紧密,但在以往的社会语言意识中,语言的经济学属性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在人口流动和信息化两大驱力的推动下,语言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以至于成为不容漠视的经济现象。有些国家,语言对经济的贡献度竟然达到10%。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已经起步,而且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语言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认识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认识语言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研究语言政策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探讨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各种举措,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职业,促进语言消费,使国家和个人充分赚取语言红利。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economy is very close, but in the past social language consciousness, the economic attribute of language has not been clearly understood. Driven b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ontribution of language to the economy becomes more and more remarkable, so that it becomes an economic phenomen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some countries, the contribution of language to the economy has reached 10. The study of language economics in China has started and has a bright future. The important task of linguistic economics i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of language economy, to study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language to society, to study the cost of language policy and its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conomy, to develop language industry, to cultivate language profession, to promote language consumption, and to make the country and individual fully earn language dividend.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芳,林勇;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宇明;;语言也是“硬实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李现乐;;语言资源与语言经济研究[J];经济问题;2010年09期
4 蔡辉;;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5 杨依山;;语言经济学理论框架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6 刘建达;;试论语言中的经济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1989年03期
7 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8 屈哨兵;;语言服务研究论纲[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王振顶;;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黄少安 苏剑 张卫国;[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
2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背景、问题与思考——全球化时代面对英语扩散的我国的语言规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赵世举;;从服务内容看语言服务的界定和类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叶竹钧;汪磊;王梅;;对广州服务类职业口语现状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任荣;谈英文商标的经济价值及其设计原则[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姜国权;;文化多样性的语言经济学反思[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6 任荣;;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英语热”和“汉语危机”之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7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苏剑;张雷;;语言经济学的成长[J];西部论坛;2010年04期
9 苏剑;;语言Q值与小语种语言存亡边界——基于语言经济学的模型[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10 祁毓;;公共产品视角的语言供给经济学分析——以教育部调整汉字写法为例[J];西部论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倩;外语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李飞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郭友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地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艳春;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熊伟;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口译教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林;《重庆日报》时政新闻文本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虹;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韩佳彤;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对上海世博中国展馆简介汉译英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陈晓霞;基于教育服务贸易的东南亚汉语教师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浩;新疆塔城市区达斡尔族语言现状调查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田迎春;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方瑜;斯洛伐克汉语教学现状调查[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文华,王晓芳;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韦森;言语行为与制度的生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徐大明;李现乐;;珍爱语言资源,发展语言经济——“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纪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雷莉,雷华;中美两国对外语言教学的比较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6 吴剑丽,袁锐锷;从教育政策学看美国加州新双语教育政策(227提案)[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周瓦;从不同的语言观看美国双语教育之争[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8 鲁茅茅,王晨;特许经营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0年10期
9 任荣;流行语背后的语言经济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朱成全;论经济学的“语言转向”[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琴;东莞市工业区外来人口语言态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雨兰;;中国视角下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J];考试周刊;2008年37期
2 刘海涛;;语言规划理论视域下的汉字改革——《改革汉字:革命还是反革命》评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戴曼纯;贺战茹;;法国的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实践——由紧到松的政策变迁[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5 金志茹;;澳大利亚语言政策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张宏莉;赵荣;;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J];世界民族;2006年03期
7 汤富华;;工作英语概念下的英语语言霸权主义解构[J];惠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于锦恩;;语言规划者的价值观是制定语言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吴稚晖主张注音字母主要用于注音为例[J];语言科学;2006年05期
9 刘海涛;;语言规划的动机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李宝红;金志茹;徐媛媛;;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语言管理、语言规划和世界语[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王立;;语言的实用价值与家长的语言期望[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卫国;陈屹立;;经济学的语言与语言的经济学——语言经济学的一个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万树;;福祉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国民福祉系统[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瑾;伍新春;;通过分享阅读促进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蒋立珠;;对“儿童学哲学”的思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郑一立;;浅谈英语分级测试中完形填空题型的动词选项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娟兰;;放飞学生的想象[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宇明;多维关注中国语言规划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谷亚光;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要讲科学性[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邹光祥;经济学家眼中的“1·14”井喷行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董砚龙;经济学家沉默社会学家登场[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本报理论周刊;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琼;企业太复杂 独董“读不懂”[N];中国财经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锋;为顶级经济学家搭言论舞台[N];广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路艳艳;经济学家直指温州电气产业软肋 “中国电器之都”有待开放创新[N];机电商报;2006年
9 贺振华;思想背后的利益:经济学是否客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张俊喜;菲尔普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大师[N];南方周末;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英姿;美国语言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陈亚凤;中港新三地的语言规划与新加坡本位小学语文课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池东恩;朝汉双语教育与语言使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言政策研究(1945-2006)[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谢倩;外语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D];复旦大学;1995年
9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笑撰;刘国光经济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广州多方言家庭学龄前儿童语言规划情况调查[D];暨南大学;2012年
2 侯昌丽;乌克兰语言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王智红;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张鹂;我国中小型企业英语语言使用调查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皮明城;印度语言规划对其民族建构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松;汉语产业化过程中的语言异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若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探析[D];暨南大学;2006年
8 尹聪;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外语教学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陈称福;关于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反思[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郭化龙;印度语言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4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4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