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迁移的模因论阐释
本文选题:模因论 + 正向语用迁移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摘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语用迁移的成因。探讨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二语模因库中的语言模因是如何合作或竞争,从而促进或阻碍学习者习得目的语。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ooperate or compet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meme library in order to promote or hinder the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研究项目“委婉表达的认知语用研究”(编号:07YBB182) 湖南省科技计划一般项目“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编号:2009JT2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徐宏亮;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凌来芳;面子保全论与《红楼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奕华;略论模糊性语言的交际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仇莉;论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蒋以亮;;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口语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余维;;话语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许菊;关联理论与交际[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焰明;《简·爱》两个译本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怀奎;语用能力与礼貌原则[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林雅;翻译的语用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张建华;英汉呼语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蕾;模糊语言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10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2 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年03期
3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妍;;模因论视角下的2010年流行语[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2 钟玲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荆娜娜;;基于模因论对语素模因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宾香;;模因论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变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崔婧;;模因论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8期
6 宣培培;;“给力”文化中的语言模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魏李隼;;论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张人元;张加克;;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模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张耘;;基于模因论的关联理论翻译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马春燕;;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模因运用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的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梅;歇后语中的模因[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蔡朝晖;广告语言的模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谭蓉蓉;模因理论对语言功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文芳;从模因论视角研究语言的象似性本质[D];南昌大学;2007年
5 庄美英;广告口号中的强势模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时晓莹;模因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媛媛;中文手机短信的模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舒;论语言模因的系统性[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杨蔚;模因论视角下的广告互文现象探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10 张志龙;中英文电影台词的强势模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76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976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