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民族心理原型视角看英汉语模糊性差异

发布时间:2018-06-15 14:01

  本文选题:语言模糊性 + 英汉语比较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虽说"模糊"是语言的共性之一,但英汉语的模糊性在审美价值和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看,与英语中"模糊"相对的词是"精确",而在汉语中与"模糊"相对的词是"直露"。人们在探讨引发英汉语模糊性差异的原因时,往往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导致这种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如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而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则较少关注。这种只注重外在动因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往往无法反映出一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的民族性,英汉语表达在模糊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及相关成因只有着眼民族心理原型差异的分析,才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Abstract]:Although vagueness is one of the commonness of languag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value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general, the opposite word is "precise" in English and "explicit" in Chinese. When people probe into the causes of the ambiguity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y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isibl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such as customs and habits, historical allusions and other cultural barriers. Invisible performance-national psychological archetype difference, but less attention. This kind of research, which only pays attention to external causes, often fails to refle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ultural matrix on which a language depends. Only by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archetypes can we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fuzzi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xpressions and the related cause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3YJA74001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2ZDB08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编号:2010WLH4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2 冯碧瑛;;论汉民族思维的整体模糊性对语言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3 樊宝英;略论中西文论接受思想的异同[J];齐鲁学刊;1999年04期

4 余虹;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5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6 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7 范武邱;;模糊语言研究中凸现出的几个问题[J];现代外语;2007年02期

8 姜勇;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9 江南;从语言与文化的同构看中西语言的差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蒋娟;浅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杨京宁,王琪;汉语新词新语词源探析及英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李可胜;语义—功能的翻译教学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Unicorn and Dragon-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惠瑛;;曲径通“幽”——幽默翻译的障碍及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莉;;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敏;;从近年华语影片字幕翻译看异化与归化的统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燕;;英语进行体的表意功能及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世超;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河北大学;2009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玉大;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政论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祥瑞;论口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童洁萍;中西思维模式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J];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2 杨光荣;模糊语言学:从定量到定性[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3 韩国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及其对语言的影响[J];河北自学考试;2005年11期

4 樊宝英,李洪先;“格式塔”与文学审美品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韩庆玲,魏小伟;模糊理论与现代修辞学[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樊宝英;略论中西文论接受思想的异同[J];齐鲁学刊;1999年04期

7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8 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9 蒋骁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2期

10 余虹;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国全;;能指,所指,语言模糊性——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模糊语言[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01期

2 彭峰;;口译中的语言模糊性探索[J];吉林教育;2008年07期

3 樊才云;;语言模糊性研究的哲学阐释学视角[J];求索;2010年04期

4 楚行军;;中国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述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的反思[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周家春;;论语言的模糊性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李欢欢;;试论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语用功能[J];考试周刊;2010年23期

7 秦秀白;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年06期

8 黄天源;;模糊学与翻译[J];法国研究;1991年01期

9 吴勇;;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丁厚琴;;从语言模糊性看女性语言的交际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志成;;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雨顺;中国刑事立法语言模糊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陈钟梅;语义语用视角下的法律语言模糊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遥遥;中文手机短信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文超;语境理论在法律语言模糊性明晰化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乔丹;从语用原则和功能的角度探析外交辞令存在的语言模糊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琳;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田强;语言模糊性及交替传译中对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刘金萍;对翻译语言模糊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芳;对话口译三大环节中模糊信息的有效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金梅;论语言模糊性及其认知原因[D];黑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22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2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