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字变形声化现象考察分析
本文选题:楚文字 + 变形声化 ; 参考:《古汉语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楚文字中变形声化的对象除了表意字外,还有大量的形声字。从历时角度考察,楚文字中除了新出的变形声化字之外,还有不少自甲骨文或金文便已变形声化之字形,至楚文字方才完成彻底的变形声化;《说文》对此两种情况或有继承,或有扬弃。楚文字中变形声化的其他特点:部分字或经历多次变形声化;有些字变形声化后失去原初构形理据,面临着字形上的调整和重新分析;是双声字的主要产生方式;具有系统性。
[Abstract]:In the Chu characters, there are a lot of phonetic characters except the ideographic characters. From the diachronic angle, in addition to the new deformed phonetic characters, there are many words from Oracle or gold which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phonetic forms to complete the change of the form of the Chu characters, and the two cases or inheritance, or There ar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ormational phonation in the Chu characters: some characters or experiences have been deformed many times; some of the words are deformed to lose the original structure and face the adjustment and re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t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double tone character; it is systematic.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树先;;汉语耕元部语音关系初探[J];民族语文;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邹晓丽;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汉字构形的史料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张怀通;巫咸"考──兼论良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J];东南文化;2000年07期
5 刘雨;金文中的(宛食)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4期
6 李学勤;续释“寻”字[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06期
7 齐元涛;隋唐五代碑志楷书书写、构形状况论析[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8 王晓鹏;;甲骨文考释与甲骨刻辞义位的归纳[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9 张再兴;;释“俯”[J];古汉语研究;2006年04期
10 陈双新;青铜乐器自名研究[J];华夏考古;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阎保平;舒红霞;;“圣”字的神话意象与文化演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2 郑杰祥;;二里岗甲骨卜辞的发现及其意义[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康少峰;《诗论》简制、简序及文字释读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元丽;《说文字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伟龙;徐国铜器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琛;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韩卫斌;重体字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校订[D];郑州大学;2004年
9 周忠兵;《小屯南地甲骨·释文》校订[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书勇;商周时社祭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沙宗元;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初探[D];安徽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战国文字姓氏用字疏释六则[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志基;;简说古文字数字化工具书的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学勤;从“绝学”到“显学”[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建伟;战国楚文字构件系统分析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文字考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传旭;楚文字形体演变的现象与规律[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峰;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波;战国时代各系文字间的用字差异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袁金平;新蔡葛陵楚简字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金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字编[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陈凤;《郭店楚简文字编》校订[D];安徽大学;2010年
3 邱传亮;楚玺文字集释[D];吉林大学;2006年
4 方勇;b0国楚文字中的偏旁形近混同现象释例[D];吉林大学;2005年
5 曹银晶;谈《战国文字编》在释字方面存在的问题[D];北京大学;2007年
6 陈媛媛;《楚帛书·乙篇》集释[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艳芬;《z鼋谥酚搿侗逖烙脍襞笾伞芳蚚D];吉林大学;2008年
8 丁雯颖;上博楚简文字字形结构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英;《昔者君老》与《内孞》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玲;《说文解字》小篆隶定初探[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3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2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