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和顺应
本文选题:维索尔伦 + 翻译 ; 参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以此为研究视角和探讨的理论基础,指出翻译行为不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和顺应的意识行为,也是实施这一意识行为的动态过程。选择和顺应不仅体现出翻译行为的特点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从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视域阐释和指导翻译行为的过程和原则。
[Abstract]:According to Versolren's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ory,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is an adaptation proc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language and makes language choices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ranslation behavior is not only a continuous choice and adaptation of the conscious behavior, but also a dynamic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t. Choice and adaptation not on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lexity of translation behavior, but also reflect the process and principles of interpreting and guiding translation behavior from multiple and multi-level perspectives.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
【基金】: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管理振兴基金项目(RW200921)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翻译;2004年04期
3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4 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5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7 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丁艳;;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宋志平,杨颖;从适应性理论看翻译研究的语用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J];东方论坛;2004年02期
5 祖国颂;透视巴赫金小说理论中“他人话语”的叙述功能[J];俄罗斯文艺;2003年04期
6 张文娟;目的论对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林晓琴;;功能理论在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的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杨永和;英译中文商品名称的语用失误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金鑫;翻译研究新视角──浅释关联翻译理论[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陈丽娟;;女性主义:译作评论的新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陈明彬;文化意识的颠覆与重构[D];四川大学;2006年
6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7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8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立欣;翻译标准自动量化方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刘建刚;语用选择与等效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柏兰;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报道编译[D];西南大学;2007年
2 刘淑杰;新世纪以来中英互译研究管窥[D];广西大学;2007年
3 傅长龙;[D];浙江大学;2004年
4 廖娟;顺应论与翻译的有意叛逆[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蓝红军;论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文化背景的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文革;中国文化局限词及其翻译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永华;对翻译批评的反思[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8 肖丽;从传播学角度看外宣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新庭;现代主义文学的两大杰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成矫林;习语,,文化空缺与翻译[D];湖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敏;试论消费社会现代广告的文化涵义[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杨全红;译者,绎也──试探国际广告的非常规翻译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01期
3 汪滔;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谈国际广告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2期
4 许学征;著作等身,风范传世——忆我国著名翻译家许崇信先生[J];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02期
5 白解红;语境与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6 刘重德;事实胜雄辩——也谈我国传统译论的成就和译学建设的现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7 韩子满;翻译学不是梦——兼与张经浩先生商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8 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年03期
10 陈小慰!350002;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龙文;宫齐;;回顾与展望: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2000—2010)[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袁黎;;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视角概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3 才让草;;藏、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比较与翻译[J];民族翻译;2010年04期
4 张邱慧;;英汉隐喻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张婷;;翻译研究类型论[J];作家;2011年14期
6 刘明杨;;对比修辞学与翻译研究评述[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7 龚艳;;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基础[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8 胡牧;;翻译研究:超越“文化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陈生梅;;中国学术翻译研究20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魏望东;;从佛经汉译看翻译对意识形态的消解、建构与维稳作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映先;王平红;张小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波;宗成庆;;前言[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永红;;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贺爱军;翻译理论与实践[N];文艺报;2005年
4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5 林逸;百名译者、研究者与出版者倡议提高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7 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贾婧;语音翻译:在第一时间读懂你[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许钧邋朱玉彬;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新进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石若英;走向文化的双向对话[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2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5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爱钗;近现代闽籍翻译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2 庞靖;因特网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工具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瑞虹;维吾尔熟语中的形象及其汉语表达浅析[D];新疆大学;2009年
4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郐毅;翻译中的性别: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培俭;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毛立京;试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D];山西大学;2006年
9 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唐宗;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礼貌等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3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