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谈藏汉历史文献中的译名对当代人名翻译之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3 13:31

  本文选题:史料 + 人名 ; 参考:《西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代藏汉史料中已记载的姓名进行搜集整理为基础,寻觅每一时代的姓名译法之特点。纵观历史,,从吐蕃时期藏汉开始在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彼此之史料中都出现过记载。由于藏汉史料数量庞大,且时代变迁,在史料中出现的人名一一对应是难上加难,所以本文针对每一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中出现的藏汉译名作为蓝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每一时代之特点。 全文分为二个章节,第一章节首先简述了藏汉史料翻译的历史,其次论述了吐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甥舅会盟碑》,在《甥舅会盟碑》中出现了藏汉译名17个,汉藏译名18个,通过对这几个译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藏汉人名翻译时所总循的规范及其特点。其次论述了萨迦时期翻译的《唐书》及清朝乾隆时工布查布所著《汉区佛教源流》中出现的唐朝人名之译名,进行加以对比,以及综合自元朝至清朝时,颁给和册封西藏各喇嘛的诏书中的藏译汉人名,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归纳出当时藏译汉名及汉译藏名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人名之作用及其当代藏汉人名翻译之问题,以及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最后本人认为当代人名翻译方法不仅要创新,而且可以在历代人名翻译方法中取精。
[Abstract]:Based on th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names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ibeta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paper see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in each era. Throughout history, Tibetan and Han began to communicate in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from the Tubo period. Because of the huge quantit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t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match the names of people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so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names in the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each era as a blueprint. Th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ra are summed up.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and Chin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representative "nephew's uncle will be the Monument" in the Tibetan period is discussed. There are 17 Tibet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names and 18 Chinese and Tibetan translation nam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translated names, we can see the n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and Chinese names translation at that time.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Dynasty names in Sakya period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Dynasty's names from Yu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by Gong Buzabu in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written by Gong Buzabu, "the Origin and flow of Buddhism in Han District", and synthesizes them from Yu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e names of Tibetan and Han people in the imperial edict issued to and canonized Tibetan lamas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ibetan names were summarized.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ole of personal nam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Tibetan and Chinese name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In the end, I believe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names should not only be innovated, but also be refined in the past gener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琴;维吾尔族人名翻译中的美学策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嘉熙;人名翻译要统一——翻译教学札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4期

3 王金波;谈国内翻译研究中的译名问题[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4 谭秀梅;;浅谈中国人名英译的规范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8期

5 谭秀梅;;浅谈外国人名翻译的规范问题——从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的译名谈起[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4期

6 张逵;英汉文学作品人名的意蕴及翻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周谊;关于日本地名人名翻译小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年03期

8 李长江;;英语人名翻译的策略——以美国现任总统名翻译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0年09期

9 邹光椿;《红楼梦》人名英译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10 苏焕;;浅谈《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绪兰;岳巍;;阿列克谢耶夫的聊斋小说人名俄译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申文明;刘连芳;黄家裕;温家凯;;基于概率模型的汉越人名音译[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李贤华;于淼;吕雅娟;;题录信息的机器翻译方法[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谯绍萍;;论《大俄汉词典》法学术语译名失误之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郑冰寒;陈瑶;;“Blog”译名问题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家恒;杨晓岩;;英文译名自动识别方法研究[A];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韦建华;;重视高校译名问题[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谯绍萍;;比较词典学浅议——从《大俄汉词典》法学术语译名失误谈起[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皓;别忽视“译名”的文化价值[N];音乐周报;2011年

2 周皓;何必纠结于译名[N];音乐周报;2011年

3 屠岸;译事七则[N];文艺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高玉洁;藏汉联手 共筑精品[N];西藏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麦正伟;藏汉深情代代传[N];西藏日报;2010年

6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程曾厚;“小拿破仑”:一个广为流传的错误译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江苏 袁晓蕾;电影的译名漫谈[N];电子报;2000年

8 记者 石涌 刘建伟;西藏:逾七成民警会用藏汉语言与群众交流[N];人民公安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江蓝生;学术译名之忧[N];北京日报;2000年

10 杨民;藏汉友谊的佳作[N];西藏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英姿;译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马宁;藏汉结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3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4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文炳;康德哲学中的Transcendental的中译论争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小波;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中强;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梁艳;当代安多藏区宗教与社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却才郎;谈藏汉历史文献中的译名对当代人名翻译之影响[D];西藏大学;2013年

2 张欣欣;《红楼梦》两全译本中人名翻译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宗蔚婷;顺应理论视角下的霍译《红楼梦》人名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杨英;《红楼梦》霍译本人名翻译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袁平;论辜鸿铭《论语》英译中人名翻译的思想倾向[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6 刘珊;中英人名跨文化比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颖;论中英人名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8 吕玉红;品牌译名的理据方式和动机方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陈静;论译名及其统一[D];南华大学;2012年

10 窦春娟;《失踪的女人》翻译报告[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7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57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