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和动趋式之辨
本文选题:动结式 + 动趋式 ; 参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摘要】:汉语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在形式、语义和时体特征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但是二者也存在显著差异。动结式描述的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而动趋式描述的是单一事件的延续;动结式的结果补语未改变动词的语义特征,而动趋式的趋向补语改变了动词的语义特征;动结式补语的主语通常是该构式的宾语,而动趋式补语的主语不是该构式的宾语。动趋式能否归入动结式值得商榷。
[Abstract]:Chinese verb-resultant and moving-tendency are very similar in form, semantic and tense aspect,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resultant complement does not change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the verb, but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changes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the verb. The subject of the verb-resultant complement is usually the ob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while the subject of the move-resultant complement is not the ob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It is open to question whether the moving-tendency for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moving-resultant form.
【作者单位】: 95957部队训练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2 史锡尧;动词后“上”、“下”的语义和语用[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3 马庆株;王红旗;;关于若干语法理论问题的思考[J];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01期
4 邓永红;车艳;;汉语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个案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杨德峰;;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2097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09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