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化的名词性效应
本文选题:双音词 + 转指 ; 参考:《中国语文》2012年04期
【摘要】:汉语词类的"名动包含"说和"新动单名双"说对现代汉语的词类面貌有很强的解释力。现代汉语有一大批双音节的动词通过语义的"转指"形成了同形的双音节名词,其中有一些还发生了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本文分别描写和讨论了这些现象,认为这都是现代汉语共时系统里"名动包含"和"动单名双"这两个基本事实导致的语法效应,尤其是一些原来为"状中"结构的动词变成"定中"结构的名词,难以用语法关系来解释,双音词名词性的吸引力才是根本解释。最后,附带讨论了古人的"词类意识"问题。
[Abstract]:The theory of "Nomenclature" and "New activity, single name and double name" in Chinese parts of speech have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Chinese. In modern Chinese, a large number of dicyllabic verbs form homosyllabic nouns through semantic "transfer", and some of them have "reanalysis" of internal structur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se phenomena, which are the grammatical effects of the two basic facts of "Noun and verb inclusion" and "verb, single name and double verb" in modern Chinese synchronic system. In particular, some nouns which were originally used as "middle" structures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by grammatical relations, and the noun attraction of double syllable words is the fundamental explanation. Finally,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the ancient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part of speech.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4 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5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6 姚振武;;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中国语文;1996年01期
7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8 吴长安;;汉语名词、动词交融模式的历史形成[J];中国语文;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3 吴丕;;“引咎辞职”与政治文明[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4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2105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0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