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赣语上高话动态助词、事态助词“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1 21:25

  本文选题: + 经历体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摘要】:赣语上高话助词"来",既可位于句末做事态助词(记为"来1"),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完成了某事,且有成句作用,是过去已然态标记;也可位于谓词性成分后做动态助词(记为"来2"),表示曾经完成过某种动作、发生过某种变化或存在过某种情况,属于某种经验或阅历,是经历体标记。"来2"产生途径有二:一是"来1"受"V+助词+0"格式类推前移至谓词性成分后,从而形成了"来2",二是由表完成义动态助词"来"在"过去"语境中逐步语法化为"来2"。
[Abstract]:In Gan language, the auxiliary word "Lai" can be use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to do the state of affairs (written as "Lai 1"), indicating that it has happened in the past, has accomplished something, and has the effect of making a sentence, which is the mark of the past already. It can also be placed behind a predicate component to make a dynamic auxiliary (denoted as "Leb2"), indicating that a certain action has been completed, that some change has occurred or that there has been a situation, that it belongs to some kind of experience or experience, and that it is a sign of the body of experience. " There are two ways to produce Leb2: one is that "Lai 1" is moved forward to the predicate component by "V auxiliary 0" format, thus forming "Lai 2", and the second is the progressive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i 1" into "Lai 2"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宜春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史素芬;;山西长治方言“来”字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吴怀仁;庞家伟;;陇东方言中“来”的特殊用法[J];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刘玲玲;;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林立芳;梅县方言的“来”[J];语文研究;1997年02期

5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6 龙国富;;从中古佛经看事态助词“来”及其语法化[J];语言科学;2005年01期

7 梁银峰;;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8 史秀菊;;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来了”“来来”“来V”[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9 邢向东;神木话表过去时的“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林源;唐永宝;;《水浒语词词典》补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周文娟;;《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结构助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3 张小孴;;试论敦煌书仪的语料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5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助词“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迎娣;;《逆臣录》范围副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8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方言;1985年02期

2 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2期

3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4期

4 史秀菊;;山西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J];方言;2010年04期

5 张小艳;杨万里诗助词“来”的用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史素芬;;山西长治方言“来”字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史秀菊;;晋南解州片方言表趋向和事态意义的“去”[J];语文研究;2007年03期

8 林立芳;梅县方言的“来”[J];语文研究;1997年02期

9 邢向东;;神木话的结构助词“得来/来”[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10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海清;莲花方言动态助词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刘薇;;贵阳方言动态助词“下”[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3 袁卫华;;《董解元西厢记》中的动态助词[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4 景美;;河北元氏方言动态助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5 蔡江;;益阳方言中动态助词“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刁晏斌;;试论不与动态助词共现的动词[J];语言科学;2009年06期

7 彭逢澎;湖南方言“咖、嘎”等本字即“过”考[J];语言研究;1999年02期

8 张小艳;杨万里诗动态助词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廖强;达县大树乡方言“呱”的用法分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黄巧银;;贵港石卡方言助词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晓丽;陈小荷;陈锋;钱小飞;;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自动生成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姚旭晨;马建强;;几个汉语典型语言现象的范畴语法分析[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强;赵仑;杨亦鸣;;汉语语境和句法自动加工的电生理学证据[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燕;;英语进行体的表意功能及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 勤 特约撰稿人 卫 平;东北板块 细品久违的赚钱滋味[N];证券日报;2003年

2 邵宁 李泊溪 曹远征 梁定邦 李建红 刘纪鹏 银温泉;“两股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N];经济日报;2002年

3 朱玲;他最早提出了所有制改革问题[N];北京日报;2004年

4 ;车间的网络技术[N];网络世界;2003年

5 刘津农 袁潮;“蓝星”两万员工转岗无波无澜[N];工人日报;2004年

6 张广兄;应试行吸纳权利人参与执行过程制度[N];江苏经济报;2005年

7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 姜建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N];经济日报;2004年

8 ;改革社区选举 促进社区治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周威;言必信 行必果[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苏扩善;钱学森:中国的科学泰斗[N];解放军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郑Y靛,

本文编号:2116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16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