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转喻回指中的常规与非常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7-14 19:53
【摘要】:转喻和回指都是语言学界的热点话题,将两者进行整合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转喻和回指的认识。在常规关系这一基本分析框架下,对转喻回指中源域、目标域和回指语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常规关系下转喻回指的同指关系通常建立在目标域和回指语之间,如果在目标域和回指语这种非常规关系中建立同指关系,必须使用模糊常规所指或/和强化语境的方式。
[Abstract]:Metonymy and anaphora ar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Under the basic analysis frame of conventional re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somorphic relationship of metonymy anaphora is usually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target domain and anaphora after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ource domain, target domain and anaphora of metonymy anaphora. If the isomor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get domain and anaphora is unconventional,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thod of fuzzy conventional signified or / and reinforced context.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博士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人文社科类)“模糊回指的语篇功能研究”(CXZZ11-0077)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香兰;;仿拟理解与转喻思维的异同[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2 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2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邵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模糊语言翻译的认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王正元;;语篇视点的认知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黄缅;;望之也隐,即之也缜——科学语言与隐喻的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爱珍;李晓芬;;形容词的情感计算——以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起风了》为例[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付珊珊;委婉语研究的逻辑视角[D];河南大学;2008年

2 王磊;矛盾修辞生成和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琳;移就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恬;双关和仿体对应[D];河南大学;2008年

5 裴飞娟;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益华;科技英语翻译中关联理论的体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晶晶;反语生成和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鑫华;试论仿拟的哲学思维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胡剑波,唐忠顺;试论仿拟的心理基础[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许建平,沈达正;试论Nonce Word、Parody与“仿词”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1年04期

4 靳琰;王小龙;;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5 华先发;英语仿词及其修辞特色[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6 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7 戴军明;浅析仿拟修辞格在手机短信中的运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8 徐国珍;综论仿拟辞格的界定[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新华;李克;;体育新闻语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匡鹏飞;;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6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8 李艳微;;俄汉主从复合句中的回指现象对比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娟;;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10 龚从贵;;通感隐喻转喻性动因分析——以loud color为例[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香兰;周流溪;;转喻与回指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鹤云;;光杆名词回指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2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立足汉语篇章 关注研究热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礼进;视点回指和汉英长距离反身代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4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敏;回指转喻产生的语用视角[D];苏州大学;2009年

2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4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7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9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10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22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22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