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体“和”字动词性并列结构的构成机制
[Abstract]:The juxtaposition of verb is a kind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written styl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ype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ason why the two-syllable verb structure can match with "he" is that the two-syllable verb has the attribute of nou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wo-syllable prosodic form. The reason why the structure has the function of written formal style is that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n-spatialization.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汉语书面语语法的基本特征及其构成机制”(11DWXZ03)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百年来汉语新生书面语体语法研究”(J11WD29) 的重要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5 冯胜利;;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6 冯胜利;;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7 施春宏;;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8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9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10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鹏亮;七十年代以前现代汉语语法纵、横向比较法研究简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周政;;现代方言调查与高校汉语教学[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郭富强;中西方语言哲学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富华;对比分析、对比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6 王红斌;;北京故宫导游词中话语标记“那么”的功能[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王颖;;汉语言方言价值研究[J];才智;2010年13期
8 杜群尔;;现代汉语形式动词自身特征与一般动词比较[J];才智;2010年21期
9 高宁;;“V什么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10 袁眉;;英汉有关五官的习语比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董宏辉;陶建华;;浅析汉语韵律短语中的稳定结构[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郭富强;;意合形合对比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宗平;;北京话儿化词在北京地区主要报章中使用情况调查[A];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玉东;杨玉芳;;不同朗读语体重音的韵律特征研究[A];第十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暨国际语音语言处理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梁敬美;;韩、中汉语使用者在“这—”、“那—”使用上的异同点[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雷;《经律up相》up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永军;汉语的状语及其英译、葡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哲;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互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蕊;中英文商务邀请信中的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丽娜;《世说新语》空语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树晟;对话语体中“(倒)也是”类应答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忠桂;基于双向平行语料库的汉英差比句互译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俊伊;“是的”的语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艳;现代汉语“多”类词语与韩语“(?)”“(?)”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青;汉日言说动词“说”和「言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萃萃;“开心”类词的多维辨析及其教学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杰;汉英词义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4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5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6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7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8 任学良;先秦言文并不一致论——古书中口语和文言同时并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10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艳伶;现代汉语“头”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157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5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