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施事宾语句与基本句的偏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4 18:17
【摘要】:从认知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基本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是"施事+动作+受事/结果",凡是违背这一语序的在语法上就体现为种种有标记的句式。在充当主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中,施事作宾语是最不典型的,因此施事宾语句应该是最特殊的,但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并不少见。从类型学上看,汉语不用格标记参项,语序是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施事置于宾语位置一定有语用动因。本文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汉语语序的安排做了相应的解释。我们认为汉语这种以"话题—说明"为框架的语言必须走"句法—语义—语用"结合的路子才能对特殊语法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Abstract]:From the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the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basic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is "agent action patient / result", and any violation of this word order is embodied in a variety of marked sentence patterns in grammar. In the priority sequence of semantic role as subject object, the agent as object is the most atypical, so the agent object sentence should be the most special, but this kind of sentence is not uncommon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Chinese does not use case markers, word ord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mmatical means, and there must be pragmatic motivation for the agent to be placed in the position of obje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arrangement of Chinese word order from the angle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We think that this kind of language with "topic-explanation" as the frame must follow the "syntactic-semantic-pragmatic"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mak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special grammatical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ZD17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储泽祥;;汉语施事宾语句与SVO型语言施事、受事的区分参项——兼论汉语“句位高效”的类型特征[J];民族语文;2010年06期

2 范晓;;“施事宾语”句[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1期

3 赖慧玲;;基于构式语法的现代汉语动趋式研究[J];求索;2012年07期

4 方梅;;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J];修辞学习;2007年06期

5 李钻娘;罗慎仪;;出现式与消失式动词的存在句[J];语文研究;1987年03期

6 张伯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7 沈力;;汉语蒙受句的语义结构[J];中国语文;2009年01期

8 沈家煊;;“计量得失”和“计较得失”——再论“王冕死了父亲”的句式意义和生成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9 程琪龙;;《论元体现》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詹人凤;;说领属关系[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8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2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孙良明;古汉语有施事宾语[J];古汉语研究;2000年04期

4 沈林;略论“动词+施事宾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存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6 焦阳;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和特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李苗;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J];求索;2004年02期

8 高宁;;构式语法理论下“V格式”构式义及其关系探析[J];求索;2011年09期

9 储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2期

10 李瑛;施事宾语句的结构类型及动词特点[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庆学;“磨炼”与“磨练”[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2 赵宏;一部研究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力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评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刘川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读后[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4 王世友;现代汉语单音词的范围、性质和地位[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1期

5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陈燎宏;《现代汉语专题》中的缺憾[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潘世松;现代汉语语体年龄阶段研究刍议[J];修辞学习;2002年06期

8 JM;;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9 黄启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的“提示”及其体现的原则[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绍群;近百年现代汉语修饰语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7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小王;《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促进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设 主编;现代汉语教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蕾;现代汉语颜色词之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2 梁政;现代汉语示证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瑜;现代汉语词频与兼类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梁永红;现代汉语特殊结构“N地V”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闫群;现代汉语复合动词论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宪臣;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马德全;论现代汉语兼语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魏建中;现代汉语“双”及“双X”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从润;现代汉语强调方式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莹;说“同样”及现代汉语的类同表达[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64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64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8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