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形源助动词形成的句法机制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the formation of the auxiliary verb "foot, can" is the result of the two syntactic mechanisms of "external position" and "difficult displacement". The syntactic opposites of sentences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consistently.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义图视角下汉语不定代词、情态词和‘工具-伴随'介词的多功能性研究”(12CYY04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克仲;;文言“而”或者“以”连接助动词和一般动词的例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张定;丁海燕;;助动词“好”的语法化及相关词汇化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3 吴福祥;;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劲秋;;《春秋经传集解》总括范围副词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孙慧;;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曾晓进;;小议《马氏文通》中的接读代字“者”[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2 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3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4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5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J];中国语文;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世勤;;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综述[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张宋兰;张德岁;;汉语助动词语法化的特点与原因[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刘斐;张虹倩;;现代汉语“会”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卢卓群;助动词“欲”的发展轨迹[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5 郭建成;张德岁;;现代汉语助动词的词类归属问题及其认知解释[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侯莉;;《论语》助动词系统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窦焕新;;也谈“有+VP”中“有”的性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胡树鲜;;“可能”义项浅说[J];思维与智慧;1988年02期
9 林建明;闽西客家话的助动词“爱”[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S2期
10 张万发;英、德、法、西四种语言直陈式完成时态之用法与构成比较[J];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从军;江荻;;现代藏语带助动词的谓语组块及其识别[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景宠业;;“可以”之“以”的性质商榷[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副词[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洪君;;普通话节律与句法语用关联之再探[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金华;;词典比较研究的基础和目标[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2 陈丹丹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首部以语气成分用法作为编写对象的词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江;现代维吾尔语否定的意义与表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马乐东;作格结构的功能分析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翟会锋;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进;《元曲选》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姜涛;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默认语义学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立勇;隋以前汉译佛经中助动词连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伟;《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助动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毛燕;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媛婧;确山方言中的几个助动词[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欢欢;满汉合璧《西厢记》助动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尹超;《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菱;关于俄语背景留学生对汉语助动词习得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维芳;论非典型助动词“堪”及其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杰;《韩非子》助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71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17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