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化指称看指同关系
[Abstract]:As a special anaphora, evolutional reference can show some anaphora features that are blocked in common anaphora.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al referential phenomena,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hree embodiments of the referred objects, that is, the formal reference, the general reference and the actual reference. The general and actual reference belong to the meaning level, which can be further explained by the concept of role and valu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篇间接回指对比研究”(07BYY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3 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4 王军;高明强;;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5 俞月美;;试析英语惰性代词——paycheck句型中的代词现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王军;;主题性:整体回指关系体现出的一种篇章属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7期
7 许余龙;语篇回指的认知语言学探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徐烈炯 ,刘丹青 ,袁毓林;《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3 许余龙;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体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4 万来声;模糊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 李德祥;俄语数字文化简论——兼与汉语数字文化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吴涌涛;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7 文旭;搭桥参照:以图景为基础的解释方法[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8 王军;论语言语境对回指的限定作用[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9 姜望琪;;篇章与回指[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10 李源;“模糊”——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余龙;汉语主从句间的回指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2期
2 翁依琴,熊学亮;回指的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3 梁鲁晋;回指性有定名词词组的语义约束机制[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4 邹哲承;“及其”中“其”的化石化过程[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刘芝芬;言语交际与语言美[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孙茜;;角色的扮演[J];希望月报;2002年20期
7 徐赳赳;《汉语话语语法》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8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指示代词回指的特殊句法位置及其功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许保芳;肖德法;;语篇回指的多维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匡鹏飞;;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鹤云;;光杆名词回指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香兰;周流溪;;转喻与回指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施栋琴;;从篇章的角度看汉语的“名-代/代-名”同位结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梅淑娥;;“至于”的篇章衔接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语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4 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D];厦门大学;2007年
5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6 贾晴;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巍巍;英汉篇章回指分布特征对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月芬;“其”的回指功能及原则[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凡;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对比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丽娟;处所义名词成分回指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刘文慧;基于句子和篇章层次的回指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朱海娟;《孟子》指同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潘莺;论现代汉语“这/那”的篇章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房敏;回指转喻产生的语用视角[D];苏州大学;2009年
9 狄梅;间接回指:其认知阐释及对体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全薇;汉语“这/那”和英语“this/that”的语篇功能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09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0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