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文化视角探讨英汉习语中数词模糊性的处理

发布时间:2018-09-18 21:42
【摘要】: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数字习语中数字反映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但人类文化的进化发展又使得英汉习语中的数词具有共性——模糊性。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数字习语中数字反映的文化内涵、模糊性的表达方式以及英汉文化交流过程中处理这种模糊性的方式。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reflected by numerals in numeral idioms, but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ulture makes numera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commonly-fuzz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expression of fuzziness and the ways to deal with the fuzzines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英语系;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研究”(0082260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3;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殷莉,韩晓玲;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9期

2 田庆芳;;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上海翻译;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祁家能;;从“文化”到“文化生产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2期

5 张立丹;张希玲;;拟亲属称谓习俗的文化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6 罗秋雨;;由“法语保护主义”引发的对汉语汉字地位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7 林滨;从伦理道德视角,试析儒家与基督教两种人性论的不同预制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8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李智勇,樊宝敏;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龚怡祖;从“李白现象”看教育创新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吕淑梅;魏珍珍;;观照包装设计文化[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徐送迎;;试论《风》之始“二南”与《关雎》[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闫朦;;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治安社会化思想与模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贤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军;对我国人生信仰几个问题的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发明;语文学科性质的演绎与汉语文教育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红勤;;新闻英语中的模糊词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朱玉彬;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兼评卡特福特的可译性理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高芸,施小芸;从语言美学功能的角度谈绝对不可译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徐俊华;从饮食文化看翻译中文化的不可译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陈伟莲;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陈刚,滕超;从语用和文化角度看比喻翻译[J];外语研究;2002年01期

8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9 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10 刘庆元;政论语篇构建的模糊手段及翻译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颜色词的文化蕴涵探析[J];唐都学刊;2006年01期

2 丛明才;;跨文化交际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黄敏;王艳艳;;文化翻译中译者的角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包宝泉;;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宫钦言;徐秀梅;;翻译文化交流说批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任江辉;;浅析日本远程华文教育热潮[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7期

7 韦茂繁,雷晓臻;仫佬族土俗字探源及其文化阐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赵朋;;论翻译视域中的语言与文化因素[J];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王琬默;龚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贺继宗;刘瑞强;;从翻译效应学角度谈《孙子兵法》的文化影响[J];语言与翻译;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成法;文化交流的“拿来”与“送去”[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范勇鹏/整理;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与误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郝中实;政协委员建议加快汉语“走出去”[N];北京日报;2006年

4 梦泉;文化交流建友谊 艺术联展结同心[N];承德日报;2009年

5 沈大力;中欧语言文化交流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记者 焦新;进一步拓展内地与澳门教育文化交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石若英;走向文化的双向对话[N];长江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苏若敏;人才成发展瓶颈 长远发展须靠行业自律[N];民营经济报;2009年

9 赵启光 安卓;汉语:全球普及率不及法文[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石可言;美国的中文热[N];陕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春阁;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2 阮文诗;汉字意蕴及其对中越文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红云;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异化与归化[D];河南大学;2006年

4 阿孜古丽·阿不都热西提;维吾尔语伊犁土语中的借词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许学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媒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贾超琴;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文化误读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万聪;从伪译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乌洁;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花拉;关于新时期蒙古文小说翻译中的文化学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童俊;微观触摸旅行中的后殖民批评:中国语境下后殖民批评五个关键词的译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49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49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e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