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和“或者”的语法化
[Abstract]:There ar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indefinite pronoun "or" under differen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one is to become a modal adverb of measurement and further develop into hypothetical conjunctions, and the other is to turn grammar into selective conjunctions. Or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 of "or" is roughly the same as that of "or", but in ancient Chinese, the meaning of "or", which is used as a modal adverb, has been dominant for a long time, and "or" has been in the pronoun / adverb for a long time. The stage at which pronouns / conjunctions can be understoo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有国;“莫之或止”解[J];古汉语研究;1993年01期
2 周有斌;“或者”与“或”的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周有斌,邵敬敏;“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J];语文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清平;;连词“或”与“或者”的使用差异及其制约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2 盛新华;郭静;;鲁迅笔下“或”、“或者”的语义选择类别及语用根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张佳奇;;“或”字在新闻作品中的跨领域运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4期
4 朱军;戴春蕾;;基于语料库的有标并列短语语体适应性考察[J];学术探索;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2 冯利华;;《庚道集》中“定”的语法化等级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封传兵;;“即”的语法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吕海燕;;语气副词“毕竟”的语法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朱洁;;汉语中“门”的语法化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46期
6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骅;语言所举办两场学术演讲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发挥学科特色 创新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7 高山杉;“学术女超人”原来是“书皮党人”[N];东方早报;2010年
8 丁帆;超越布斯[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卢卓群;研究汉语句法机制的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阎思 杨耕耘;失序的网络社区语言[N];湖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素英;中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华;语气副词“当然”的多角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孟静;Be going to结构规约含义的语法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7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77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77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