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我”字训释考辨
[Abstract]:"I" has two sources: one from the hand from the GE, the other from the Hezongge, with "cut the hand", "cut the Horse" as the meaning, and take the "GE" as the sound; "GE", whose dialect reads gu 贸,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Faucher", so "I" is the original word of "Faucher". There is the meaning of slaughter and slaughter, and there is this use case in the alphabet; after "I" has been borrowed as a self-proclaimed self, another "cut" is created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the ancient works of the hand, the ears of the grain, and the ancient prose of the pendant are similar, leading to confusion, so there is such a saying as Xu Shen's saying, "from the claw," It is the golden form of "I".
【作者单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分类号】:H1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涂平荣;;孔子行政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余君;;中国古代柳树的栽培及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5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郭沈青;西北方言全浊清化的年代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曾维加;道教传播中的语言媒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李继明;论中医外感致病因素[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天宇;;郑玄注《三礼》所用“当为”术语释例[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常森;;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7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成泉;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光华;《黄帝内经》病证源流及名实考[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10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尧年;二层结构与交换经济的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杜晓莉;《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社列;徐锴《系传》对字义的再阐释[D];河北大学;2003年
6 周生辉;论儒家文化对汉赋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春波;王国维“境界”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春风;《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的字形规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蓉;《左传》贵族女性问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元丽;《说文字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镇豪;释住[J];殷都学刊;1987年02期
2 卢艳琴;;《说文》误释的部分考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陈会兵;甲骨文所见“天、帝、王、后”的本义及其引申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杨飞;;《说文解字》宀部的文化阐释[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熊英;;从《说文解字》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雨兹;汉字究竟有多少?[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7 刘娴;;《说文》目部初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6期
8 叶权征;;《说文解字》“宀”部蕴含的文化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年04期
9 姚琳琳;;《说文解字》省声字浅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新艳;;《说文解字》中的形近讹混声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羽黑;;《说文解字》所记秦方言影响举例[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韦世方;;从水书结构看汉字对水族文字之影响[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3 李海洋;;浅谈繁体字、简化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兼与任继愈先生商榷[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4 陈五云;;汉字系统形成过程中的民俗因素[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姜俊俊邋记者 余传诗;较全面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词义的首部专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钟新平;普通人能用甲骨文写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刘源;甲骨文中所见的豕牲[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郭潇雅;殷商文字之旅 探寻甲骨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悦;“文字归巢”是国家的一项伟大创举[N];中国艺术报;2009年
6 常利辉;“V纭弊止沤裉竅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7 王金科;商周的甲骨文与金文[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刘晓莉;宁夏发现中国最古老图画文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陈璐 房楠;甲骨文借鉴古埃及象形文字?[N];西部时报;2004年
10 桂娟;甲骨文有1250字存活至今[N];深圳特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蔡梦麒;《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程邦雄;孙诒让文字学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冯华;尔雅新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7 郝文勉;《商代文字汇编》的基础整理及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新艳;《说文》谐声源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兰;甲骨文同源字系统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凤花;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谌于蓝;金文同义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邹渊;甲骨文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田玲;甲骨文纳西东巴文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宋华强;甲骨文疑难语辞例释[D];郑州大学;2002年
8 葛学港;杨树达古文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宣璇;甲骨文人系汉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晓华;甲骨文象形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2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28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