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几千年的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藏族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通过文字撰写了多姿灿烂、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史。作为藏族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字,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字学和文献学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语言学、民族学和历史学价值。在历史上,文字作为苯教文化和佛教五明学的基础学科或入门之学,在藏文文法、正字法和工巧学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未能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四十年来,国内外藏学研究者在藏文文字学和文献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尤其在首部藏文语法的产生、文字的起源、三次厘定及字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深化藏族文字学研究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零散的、通论性的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考虑到历史的动态发展,尤其缺乏立足于鲜活、生动、丰富而富于变化的文字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早期文字材料的掌握较为不足。目前,对藏语书面语及其文字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必须开展对文字及其发展史的具体研究,这对确立藏族文字学及其对藏文化的传承大有益处。因为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它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藏文来承载的。若弄不清楚其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就无法谈论藏族文明史的由来和发展。因此,通过较为广泛而深入调研,对藏族文字的概貌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行新的探索、诠释,力求从多视觉考察藏文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期从通论研究过渡到专门性研究,从具体的多种事例和发展个案中找出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建立新视野下的藏文文字发展观及其理论体系,为藏族文字学的研究开辟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全文除了绪论以外共有七章,具体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鸟瞰世界文字概貌,在世界文字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了解和把握藏文字产生的背景、文字的性质及功能,结合藏族文化发展史和民族文明史的研究,论述了当前开展较为深刻的文字发展史研究,全新地探索和诠释藏族文字及其相关的宗教历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等。 第一章文字产生前的表述记忆符号。概述了文字产生前的其它表述记忆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征。包括手势语或体态语、有声语言、结绳、刻符、图画等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产生的根源、发展阶段,以及它们的时空局限性,从而导致产生文字的原因等。 第二章古代的象雄文字。从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语言谱系及类型学等角度,论证了象雄文的产生、性质、特点及其消亡的原因。主要力图在古代中亚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以整个古代的印度—伊朗语族的文化背景和中亚文明与象雄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语言类型学、宗教学、文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证了象雄文源于达斯蚌文并属表音文字性质的基本观点.探析了古代象雄文因形体的繁杂与陈旧以及宗教冲突、社会文化、语言发展等原因,最终被吞弥文字所替代的事实。 第三章吐蕃时期的吞弥文字。主要讨论了在吐蕃王朝时期吞弥桑布扎为何重新创制文字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创制藏文,吞弥文字的特点又是如何等问题。本文认为:吞弥文字主要基于吐蕃王朝时期中心地带的藏语,以象雄玛尔文为蓝本,参照古印度笈多文字那迦罗体,创制全藏区通用的新文字。其有两种字体,即乌金体和乌梅体。吞弥桑布扎的主要贡献在于改进象雄文字体,化繁为简,确定藏文字母的组织法和拼写规则的制定,使之成为典型的拼音文字。 第四章吐蕃时期的藏文。本文主要以吐蕃时期的碑文、金文、木刻、出土写本等鲜活、生动而富有变化的文字材料为依据,综合运用考古与文献考证法、共时与历时交叉等实证性研究方法,探析了吐蕃时期的吞弥文法与古文字的拼写规则、古藏文的两次厘定与古文字的演变等。解读和阐释了吐蕃时期以吞弥书体为蓝本而各有特色的乌金八大字体和乌梅韵丹体、黎体。进而描述了古藏文在拼写组织法、字体、标点符号等方面与后世不同的风貌特征。 第五章吐蕃分裂时期的藏文。时间大致为十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末叶,这时期整个藏区虽然处于地方割据状态,但藏族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大译师和学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引进和吸收外民族的文化,著书立说,逐步丰富了宗教文化的内涵。从中也出现了乌金琼体、朱匝体、白但体等许多优美的书体,并著有藏文字体方面的论著。特别是大译师们的又一次藏文厘定,即“厘定新语”,使藏族的文字基本趋于优化,具体表现在:规范异体字,简化拼写法,正反混写元音i/I统一为i等等。但较之后来的一些文献仍然残存有繁杂的古文字遗迹,由此可见,此时的藏文具有“新旧交替”过渡性的演变特征。 第六章近代时期的藏文。十三世纪中叶,基本结束将近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统一的政教合一政权。可是由于二百多年的封建割据,使藏语形成了许多方言和土语,从而使书面语以及文字的规范受到了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此时期一方面佛苯宗派林立繁多,以萨班为首的大学者和语言学家撰著许多经典著作,特别是藏族传统文法和正字法、字体有关的书籍、论著汗牛充栋,使藏文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另一方面在十四世纪时藏区引用木刻印刷的技术,刻版印刷术的大力推广,使藏文的拼写规则和标点符号运用等进一步统一和完善。在字体方面,除原有的乌金体和乌梅体趋于区域性发展以外,书法家自身的审美爱好和技法,创制出形态各异的新体即书家体,其中包括天书体或秘籍体、幻术体、伏藏体、觉罗体、恰罗体、贵罗体、多丹体、仁蚌体、八思巴蒙文新体等等十余种。如此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书法字体,也是近代藏文演变发展的一大特征。 第七章现代藏文的使用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藏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文革期问藏文被禁用,后来在极左的思潮影响下,藏文进行了草率、轻易的改革,被过于简化,忽视了其内在规律。但不久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并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藏语文的应用及其信息处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出现了藏文数码代字、藏文盲文、藏文拉丁撰写、藏文软件如藏文文字处理及激光编辑排版印刷系统等,得以开发、利用,使藏文字不断地趋于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对藏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在撰写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综合运用文化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有关文字产生和发展的翔实材料一一整理、研读和诠释;通过文献考证法、考古、实证性研究等方法,探析了藏文本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研究和总结了藏族文字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历时演变规律。尤其对现代藏文的拼写规则、字体种类及其书写方法、以及文字的文化功用和发展途径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动因、互为因果的科学奥秘,并从理论上予以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为藏族文字发展史的研究及其理论的建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这种思路和认识,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创新点如下: 1.本课题力图超越藏族传统的语文理论和语言观,从多视觉考察社会文化与文字发展史的关系,研究民族语言及其文法、正字法与文字的改革或厘定、宗教语文改革与文字的发展等问题,以期从通论研究过度到专门性研究,多维视野下宏观地描述出藏族文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概貌。 2.运用现代文化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分析藏文的产生、性质、拼写规则、结构特征,以及文字的文化功用、发展途径等,并以其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字学与传统文法和正字法区分开来,把藏族文字学真正看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文字学的角度,深化、提升对文字及其发展史的具体研究,揭示其内在动因和演变规律。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象雄文的产生、性质的确定以及象雄文与吞弥文字、吞弥文与古印度文之间的关系,吞弥文法与古文字即古代碑文、岩石刻文、金文、敦煌古藏文文献的字迹及其拼写规则,藏文的历届厘定与组字规则,各个时期的共性特征及历时演变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通过考证和实证性研究方法,考释和解读其悬而未决的学术难题,是本论文的一个亮点。 4.结合藏族固有的语文理论与现代文字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共时比较法和历时比较法,论证了各个时期的文字的断代性特征和历时演变轨迹;理清其共时特征和历时发展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入微的剖析,揭示古今藏语书面语和文字之间鲜为人知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从而建立多维视野下的藏族文字发展观及其理论体系,填补藏族文字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5.藏文作为一个典型的拼音文字,本文以它的组字拼写规则、字体、标点符号以及音声义的结合体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并以此为重点展开全面讨论,阐释各个时期藏文的拼写规则、字体种类及其书写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示藏文书法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演变实况及风貌特征。其资料来源之广与实、收集书体之多、形式之独特,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字汉学编辑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参考(续三)[J];语文建设;1959年22期
2 曾传生;外来语对英语的影响及英语的变化[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人名部分)[J];科技术语研究;2002年02期
4 何建平;;法语词汇与英语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5年09期
5 车谦;藏族名称考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3年02期
6 徐国琼;;三颗骰子(藏族)[J];华夏地理;1987年05期
7 普日科;;“蕃”——呼喊的民族——藏族族名新探[J];西藏研究;1988年03期
8 杨增适;;迪庆藏族谚语[J];华夏地理;1989年01期
9 王永耀;维修中的布怲拉[甗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1年02期
10 谈士杰;琐议藏族谐体民歌[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骞;杨昭庆;黄小琴;孙浩;史磊;林克勤;于亮;陶玉芬;刘淑媛;柯金坤;褚嘉yP;;不同海拔藏族群体间线粒体:基因12个单核苷酸差异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邱长春;卓玛次仁;崔超英;许群;刘英;才旦;岑维峻;周文郁;;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傅玉;王明英;朱平;张英;田正芹;夏君燕;徐国林;刘红星;白德成;;裕固族、藏族和汉族之间vWF基因多态性差异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4 宋恩常;;藏族中的群婚残余[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5 何峰;;编写《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书的体会[A];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C];1991年
6 张志巍;斯琴;白伟;徐东江;祖淑玉;韩少梅;朱广瑾;徐成丽;;四川省藏族和汉族人群的血脂四项参考值调查分析[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现江;;嘉绒研究综述(初稿)[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8 周继昌;黄承钰;洪君蓉;卫大英;徐元川;程良;;彝、藏族成年男子膳食蛋白质吸收利用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黄欧;;邵兵——最终的“赢家”[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10 邓蜀李;周志刚;;藏族健康人与心脑血管病人的血清脂蛋白的比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鹤颜;给新场镇一个欢乐的理由[N];雅安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维涛 张帆;历经风雨更坚定[N];人民日报;2009年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北藏族自治州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选举海北州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名单[N];祁连山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毛翠香;日扎山下书写发展传奇[N];青海日报;2009年
5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N];柴达木报;2010年
6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N];柴达木报;2010年
7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N];柴达木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常川;高原遍开和谐花[N];西藏日报;2010年
9 曹元忠 王志琦;为了一千多名藏族群众[N];西南电力报;2001年
10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藏族首饰[N];西藏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东主才让;藏族宗教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敖道胡;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陆艳;中国西部人群的遗传混合[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周继昌;稳定性同位素评价彝、藏族成年男子代表性膳食中铁、锌吸收率及膳食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5年
8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9 唐晖;法医线粒体DNA分型及中国不同民族多态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陈刚;藏族顶骨发育不全的基因定位与突变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蜀艳;浅析藏族礼仪文化中的哈达[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凌浩;高海拔地区汉藏族健康成人脑组织MR形态学对比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1年
3 却落;安多藏族文化中的女性地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吕晓娟;藏族小学汉语文教学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宏;中国西藏昌都地区藏族九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邹中正;汉族和藏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南加才让;略论藏族石刻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米玛;藏族影射技法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D];西藏大学;2009年
9 唐仲娟;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走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贡保加;探析《格萨尔》景物描写所体现的藏族审美观[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35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