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满语的国际传播
[Abstract]: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Manchu in Qing Dynasty ar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nchu in politics, the need of Christian missionary practi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chu's own types. The study of Manchu language in Western Europe and Russia had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of "clergyman" and "academy", while the Korean Peninsula's "division and translation institute" had set up a special "Nu Zhen Hall" to train Manchu talents.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Manchu in Qing Dynasty also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in Europe by translating Han nationality from Manchu to Manchu.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YJCZH113)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C024)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
【分类号】:K249;H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玉秋;;1864年以前的俄国来华留学生[J];历史档案;2007年01期
2 宋基中,李贤淑;朝鲜时代的女真学与清学[J];满语研究;2004年02期
3 滕绍箴;;明清两代满语满文使用情况考[J];民族语文;1986年02期
4 赵志忠;论满学[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清代宫廷娱乐活动的演变趋势及影响[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2 余三乐;;记葡萄牙耶稣会士徐日升[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恩重;;17世纪台湾郑氏海商集团在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地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程丽红;蒋帅;;清代传播观念之流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6 刘安荣;;山西地方官与山西天主教[J];沧桑;2011年02期
7 蔡定益;;论景德镇瓷业与关帝信仰[J];沧桑;2012年02期
8 翟汛;吴春波;;从明清来华传教士传教策略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长江学术;2012年01期
9 胡进杉;第三辈章嘉呼图克图及其创制的满文经咒新字[J];中国藏学;1996年01期
10 赖玉芹;康熙帝的科技活动和管理举措[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胡俊;早期现代欧洲“中国风”视觉文化[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9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美娟;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兰;试论西安市美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鹏;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沿承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陈森丽;清朝康熙时期陛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少凡;清朝的衰落与西方中国观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路遥;美国传教士教育家卜舫济《上海方言教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婷婷;17-18世纪西欧与中日漆器贸易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令;从边缘到中心[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赖玉芹;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思想及举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全有;有关中俄关系史的两则考订[J];世界历史;2001年06期
2 赵志忠;十年来我国满学研究发展综述[J];满族研究;1994年03期
3 赵志忠;论满语文在满学研究中的地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庆株;;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创新思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6期
2 李恺;刘芳;;“学术级”教学与中文国际传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2期
3 孙雨昕;;手机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及影响[J];大家;2011年06期
4 刘忠德;一部国际学术史——《儒学国际传播·序》[J];云梦学刊;2005年03期
5 黄泳梅;庄昱;林美泳;庞杰;陈绍军;;中华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年02期
6 陈莉;;论传教士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作用[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7 李舜;;从中法文化年看国际传播的新方式[J];对外大传播;2006年10期
8 曹保平;;利玛窦与汉语国际传播[J];兰台世界;2010年11期
9 李萍;;成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英语出版物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李宇;;日本NHK的“文化攻略”[J];对外传播;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涛;刘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贺心颖;;首都危机事件国际传播的有效控制[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3 刘雅媚;郭强;;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其策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张咏华;李莉;;“公民新闻事业”现象及其对国际传播的潜在影响——以“独立传媒中心”网站群集为例[A];新闻学论集(第19辑)[C];2007年
5 陈振勇;郭志禹;;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新探索——身体文化的互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王建勤;;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黄强;潘晓波;董植寿;;武术国际传播绩效评估框架体系的建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关世杰;;数字化时代的表达自由和民主——试论完善“表达自由”国际法的必要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文韬 实习记者 乔伊蕾;中国日报与我省加强国际传播战略合作[N];湖南日报;2010年
2 任孟山;国际传播中媒体的罪与罚[N];华夏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帅弋 柯士雨;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N];贵阳日报;2010年
4 记者沙岩;倡导“第三极文化”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金志茹;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N];光明日报;2010年
6 新华社副社长 周锡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N];中华新闻报;2008年
7 明安香;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硬传播和软传播[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记者 刘菊花;新华社与中移动共建“搜索引擎新媒体国际传播公司”[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吴玉玲;新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的发展变化[N];中华新闻报;2007年
10 记者 杜军玲;非盈利性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成立[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探索[D];河南大学;2013年
2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新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樊荣;语言推广与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琰;意义的浮桥与彼岸的想象[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南;国际传播视角下的中国软权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卫然;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3 余地;“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任琳;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杨亮;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D];河北大学;2013年
6 吉广荣;汉语大众媒介与汉语国际传播[D];郑州大学;2012年
7 孙晓男;减少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噪音[D];外交学院;2005年
8 杨余;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9 段艺琳;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万敏敏;次国家政府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2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