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BAB、AABB重音模式的句法功能看汉语的韵律形态
[Abstract]:Based on the stress pattern of ABAB and AABB,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stress pattern can not only distinguish the syntactic nature (one idiom, one phrase), but also confirm the part of speech (ABAB is verb, AABB is state adjective). And mark different syntactic positions. Therefore, it is revealed that Chinese can realize its shape through the change of stress pattern, which reflects the rhythm of Chines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素梅;双音节动词的AABB式重叠——兼论与动词AABB式重叠的区别[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曾常年;动词重叠式中动词的语义虚化与发音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李敬国;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研究解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吴吟;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4 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年04期
5 陈慧;“你VvO”格式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唐韵;《元曲选》中动词重叠的格式、语法意义及表达功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李允玉;;三种格式带宾语情况的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1期
8 孙宜志;;动词AABB复叠式的语法意义及动词的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9 金树祥;;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现代汉语AABB结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汪如东;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对修辞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4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英;明话本小说动词重叠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朴红瑛;《现代汉语词典》儿化词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林楚云;试论现代汉语叠结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崔静;汉语语用重叠的象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丹;“P得慌”的小三角验察[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华;《红楼梦》中的动词重叠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孟战;《水浒传》动词重叠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包芳;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重叠的优选论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9 田娟;动词AABB重叠式刍议[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4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5 华玉明;功能变化型重叠式的状态形容词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6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7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8 瞿霭堂;;藏语动词屈折形态的结构及其演变[J];民族语文;1985年01期
9 金理新;汉藏语的完成体后缀~*-s[J];民族语文;2005年02期
10 苗春华;重庆方言的词缀“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艳伶;现代汉语“头”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胜;;现代汉语韵律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21期
2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3 邓丹;石锋;;普通话韵律词内部下倾度的初步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4 王洪君;;汉语的韵律词与韵律短语[J];中国语文;2000年06期
5 邓丹;石锋;;普通话双音节韵律词的音高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02期
6 胡冠英;;韵律学分析“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的隐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3期
7 王云路;;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年03期
8 熊一民;;武汉方言的长音结构[J];长江学术;2007年04期
9 丰国欣;;再论汉语词:字组、韵律、约定——基于汉英对比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10 张帅;马春富;;试论意义在韵律构词中的根本作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语句中双音节韵律词重音感知的初步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洪君;;普通话节律与句法语用关联之再探[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许小颖;李雅;陶建华;;汉语三字“去+去+去”组重音规则的初步试验[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4 梁洁;杨新璐;;维汉广播新闻韵律层级边界特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5 李爱军;祖漪清;李洋;孟昭鹏;;汉语普通话篇章语速变化模式初探[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邹煜;侯敏;;基于传媒语音语料库的主持人口语语句边界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傅思泉;;机器词典中按韵分词及虚词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茂林;林茂灿;;普通话自然话语中的下倾[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9 梁洁;杨新璐;;维吾尔语韵律层级边界感知及其声学特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王茂林;;自然口语中的韵律组块过程[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茂林;普通话自然话语的韵律模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殷治纲;汉语普通话朗读语篇节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5 段海凤;藏语安多方言词重音对汉语普通话声调习得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敖敏;基于韵律的蒙古语语音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祥晶;两三字组韵律词连读音变的优选论分析和反拨[D];宁波大学;2011年
2 包明真;关于重音在不同朗读风格中的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智红霞;现代汉语动宾式“开V”类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格根塔娜;蒙古语朗读话语韵律层级单元及其边界处的声学和语言学线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杨慧;从Vd、Vs动词的区别看韵律在语法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6年
6 刘景春;汉语普通话口语复句的语调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卫清;表空间方向的“V着”类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金爽;藏语拉萨话新闻朗读呼吸和韵律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9 杨辰;声调与元音对汉语非轻声两字组凸显感知的交互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永存;现代汉语“之”字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5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9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