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DRT的2D-RS语义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4 19:54
【摘要】:以Kamp为代表的话语表征理论(DRT)在模型论语义学的基础上,将话语表征结构(DRS)引入语义模型中来,动态地解释E-类代词回指等长期困扰传统形式语义学家的话语回指问题。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当前的DRT模型还无法对无显性先行语的深层回指作出有效的解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自然语的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实际特征相比,DRT仅以单一层次的DRS作为话语解读的语境,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术上都过于简单。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RS和KRS(知识表征结构)的二维话语表征语义模型(2D-RS Model),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回指消解途径,以期在DRT理论的框架下解决更多的回指问题,进而使DRT在话语回指消解方面的应用更具普遍性。
[Abstract]:The theory of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DRT), represented by Kamp,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DRS) into the semantic model on the basis of model semantics. Dynamically explain the anaphora problem that has long plagued traditional formal semantics, such as E-like pronoun anaphora. However,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rent DRT model can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deep anaphora of non-explicit antecedent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rich natural language and diverse contents, DRT only takes a single level of DRS as the context of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too simple both in thought and in technology.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two-dimensional semantic model of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DRS and KR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tructure) (2D-RS Model), which aims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ways to resolve anaphora in order to solve more anaphoric problems in the framework of DRT theory. Thus, the application of DRT in discourse anaphora resolution is more universal.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深层回指的语篇表述理论消解失效问题及其解决研究”(11BYY11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家法;形式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李瑟;刘伟;郭海云;;汉语第三人称代词预指功能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乔倩;白莉;;从编辑角度谈高校社科学术论文的质量[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丘晓娟;肖小芳;蔡蕾;;汉语、英语、法语现在时态的异同[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5 李可胜;;形式语义模型与复合汉语NP的语义刻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6 高东平;;基于类型论的汉语分词系统TTCS[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满海霞;;函项分层思想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张世宁;;自然语言逻辑的性质及研究状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熊仲儒;;时制、时体与完成式[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4期

10 陈红琳;;自然语言的形式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佟福奇;条件关系范畴的语言表达[D];吉林大学;2012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郑逢斌;关于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赵章界;短语结构制导的范畴表达式演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8 方淼;语义单元自动获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关晓薇;基于语义语言的机器翻译系统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雷雷;语言线性视野:言语交际中的时间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明璨;英语现在完成式难题[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晓亮;周礼全自然语言逻辑思想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4 向敇;周礼全意义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孙兴智;试析英语基本时态结构的汉语对应形式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廖建平;英语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数在英语记叙文写作中作前指词的运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8 邹春燕;单幅漫画作品中的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任俊英;论语言交际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亿珍珍;面向产品设计的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树军;隐喻语用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吕玉珍;常规关系意识与语言能力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林宇;习语的含义推导与常规关系[J];福建外语;1999年01期

4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6 陈思本,夏伟蓉;论常规关系与隐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刘青;论常规关系及其规约性[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淑玲;英汉话语照应的认知语用对比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徐盛桓;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盛桓;;语用推理:从原则到模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2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4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旭红;回指的DRT形式方案的问题及其解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玲;基于常规关系的动物隐喻认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2 赵家武;常规关系在翻译中的语用转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房敏;回指转喻产生的语用视角[D];苏州大学;2009年

4 刘卫红;中美称赞应答语的对比分析[D];湖南大学;2003年

5 白晓霞;汉语惯用语意义的生成及解释[D];山西大学;2008年

6 毛眺源;语用推理之逻辑整合模式化探讨[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琼;汉语非典型VO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傅瑜;名动转用的语法隐喻本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满莉;关联理论框架下幽默言语的语用推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张汶静;汉语“V+得+C”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4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4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