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中的转喻——一种意向性解释
[Abstract]:Positive metonym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a means of extending language resource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explaine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basis and cognitive principles of metonymy. We intend to use the intentional theory of mental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the metonymy in exclamatory sentence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exclamatory sentences. First, what is intentionality, metonymy and exclamatory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ccording to Searle, intentionality is the mental ability of people to point to or relate to the object and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tate of intention always refers to something; intention is like belief, desire, hope, fear, etc., is one of the states of intention.
【作者单位】: 湖北三峡大学;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宏泉;;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语序类型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刘亚男;;略谈“相”的词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马川英;;仿拟词语生成的意向解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吴璇;;疑问代词“什么”向感叹标记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7 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郑吉雅;;副词“可是”的历时分布考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9 陈仕益;;“‘上古汉语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说”质疑[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10 赵振红;;“好看”的词汇化及其词义发展[J];才智;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志坚;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廖正刚;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舒翼;敦煌本《六祖坛经》连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昕;汉语“接下来”和“接下去”及其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胡长锦;基于自主依存理论对电影《非诚勿扰》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武琳晗;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袁玺;整体论视角下的英语习语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2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范冬萍;论突现性质的下向因果关系——回应Jaegwon Kim对下向因果关系的反驳[J];哲学研究;2005年07期
4 王姝彦;;意向解释的自主性[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5 王文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向性理论的可贵尝试——评《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5 王娟;;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6 龚从贵;;通感隐喻转喻性动因分析——以loud color为例[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7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8 王凌云;;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篇中的连贯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9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10 李敬;;汉语情感“喜怒悲惧”的转喻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广见;普通话一级甲等水平的语言表征[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何广见;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的语言表征[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3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4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