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并列式复合词羡余现象的认知解释
[Abstract]:There are two kinds of semantic structures in modern Chinese juxtaposition compound words, one is synonymous, the other is the redundant phenomenon of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and the other is the redundant phenomenon of partial compound words.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these redundant phenomena are different, and each of them also has different cognitive basi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redundant phenomena in synonymous and synonymous compound words is cognitive distance iconicity.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 redundant phenomenon of biased complex words involves the basic level category and the prominent principle in the cognitive domain.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周伊;;量词“条”与“根”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金书芹;;浅析《诗经·邶风·静女》中“爱尔不见”句“爱”之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赵斌;吴志云;;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宏帆;;“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4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张娜;王玲娟;;从巴蜀菜名的独特视角品析中国文化底蕴[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余现象——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危光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现象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2期
3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余现象——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元鸿仁;汉字构件的增加不能以羡余现象论[J];社科纵横;1991年02期
5 赵红梅;;义位组合中的羡余[J];社会科学家;2006年06期
6 曹书华;;浅析语言中的羡余现象[J];学语文;2009年05期
7 杨明义;汉语连谓结构中的羡余现象初探[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8 李申;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隋晓蕾;;距离象似性与语言教学[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朱斌;伍依兰;;谓宾动词带谓宾的距离象似性[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英;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臧玉洁;成语中的语言羡余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2 杜威;《墨子》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龙颖;从象似性角度分析间接言语行为[D];湖南大学;2009年
4 周妞;象似性的语用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朱立奇;S+V+C+O句式中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美英;韩汉复数标记“(?)”与“们”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王洋河;《庄子》定中短语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78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7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