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忠实”的现象学分析
[Abstract]:According to Heidegger's point of view, it is a question of meaning, that is, what or how things are when we understand things, and always have the capacity to explain that things can be clearly as well as they are. Since Heidegger's theory of demographics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ings as we are, an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on loyalty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s such an understanding question of``as it is'' . Therefore, translation loyalty should be able to give an analysi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eidegger's theory of subject matter;And this kind of analysi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existence analysis.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俊霞;;Babel:通天塔,还是巴别塔——译学研究的两种进路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祝丽丽;;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和翻译之后的角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3 程虎;;边缘与回归:论作为基本翻译标准的“忠实”[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颜志如;;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和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刘萍;;解构主义对国内文学翻译的影响[J];成才之路;2009年04期
6 熊亭玉;;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看《墓畔哀歌》的三个译本[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骥翔;;澄清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在中国语境下的相关误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龚小萍;;译者忠实对象的多元互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传玲;;英文电影对白中的仿拟习语及其翻译[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陈瑛;;西方翻译伦理模式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蒋童;从异化翻译的确立到存异伦理的解构: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10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从专业笔译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忠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婷婷;哲学视角下的复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4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章沐曦;论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郭荣敏;翻译伦理关照下的《围城》英译本伦理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7 莫秋月;解构主义视野下林译小说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丹丹;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李冬梅;文学翻译中实现忠实的创造性叛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刘昊;解构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探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洁琼;;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孔令林;;因误译而失真的《麦琪的礼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孙心坚;;英语长难句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贤玉,彭家玉;论逻辑与翻译的关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5 廖涛;邓微波;;“忠实”翻译标准——解释学的解释[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爱琴;学生翻译作业错误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姬群;体验与表现:二度创作的基本要素[J];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8 陈瑛;;论翻译的伦理之维[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唐斌;;海德格尔与诠释学的转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熊文光;程坚;;英语广告修辞十格浅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3 李芳;“存在”的真理与“理解”的真理[D];安徽大学;2005年
4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5 魏霞;理解、筹划、爱的世界[D];南昌大学;2007年
6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劲;从阐释学视角理解《鹿柴》的多维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527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2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