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

发布时间:2019-09-03 07:38
【摘要】:人类认知时间存在"自己在动"和"时间在动"两个视角。本文通过系统考察现代汉语中含时间词"前、后"的各类表达式,认为汉语语用倾向于采取"时间在动"的视角,即"前"表过去,"后"表未来。但在这一总的原则之下,还有细微的区别,对某一特定语句而言,认知视角的选择受到该语句内部句法、语义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句法位置、句中动词及其与之搭配的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两个视角各自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分析出"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路径、认知机制、判定流程及制约因素,将宏观抽象的认知原则精细化为操作层面的具体规则,从而贯彻原则和规则互动的研究策略。
【图文】:

流程,介词,格式


观察对象是施事/主事且常在句中做V/VP的主语观察对象是受事/系事且常在句中做V/VP的宾语事件在时间中发展、运动、变化,或者有时间朝向。路径B路径C事件在时间中静止路径A路径A表2“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路径及其分布3.2具体时间判定流程不过,表2的这一规律仍然比较抽象,,需要对各类不同的文本语句进行具体解读。下面分别对“介词+前/后+V/VP、前/后+X、X+前/后”的限制条件进行探讨。3.2.1“介词+前/后+V/VP”格式这是歧义最多的格式,但从认知上看,就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判别机制。我们给出了下面的判定流程图:图1“介词+前/后+V/VP”格式的判定流程图1各种对应的例句如下:类型(1)人们有了更精密的洋流仪器和人造卫星等的帮助,对洋流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类型(2)a.他们的努力直接向前推动了这项艺术事业的发展。b.他们开辟了欧洲艺术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把艺术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读书》第41期)c.如果你很平淡,大家都去谈诗的话,戏剧就不容易往前推动了。(叶坦“文化与戏剧”,《百家讲坛》2003年6月5日)类型(3)其实尼克的表述并不准确,人们被向后推,并不是被推回到历史的起点,推2012年第2期139
【作者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0JJD740001)的支持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2 史佩信;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4 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文生,陈鸣;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的基本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王文生;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的变化规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王文生,李军;运动训练时间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陈勇;英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赵玉梅,李成名,靳奉祥;时态地理信息系统中时间的形式化定义[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9 佟倩;;反义词研究中的标记论及标记颠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4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冯海;从“训诫”到“交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时间隐喻的认知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余贞皎;古汉语处所词语作补语问题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占勇;“V在了N”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8 张岚;表时段词语在现代汉语肯、否定句式中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9 杨志红;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10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杨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袁毓林;汉语句子的文意不足和结构省略[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5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6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7 周前方;方位称谓词的语言文化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4期

8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9 袁毓林;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10 施春宏;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剑华;胡丹;;认识论和认知视角的现代汉语词义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邵敬敏;;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3 吕红梅;;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王燕;;认知视角下汉维语动物词对比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何婷;;认知视角下隐喻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以《劳拉原型》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6 赵维伦;刘丰;;流行语“去死吧”的关联认知探析[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7 舒江;;禁忌语与委婉语之认知视角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张韬;;基于认知视角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张明杰;;概念转喻视域下的英汉动转名现象对比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明杰;;基于概念转喻理论的名转动英汉对比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岭;;词汇隐喻的认知视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上海市语文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张日培;汉字的历史选择[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志勤;认知视角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洪;英汉身体隐喻的认知视角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韩雪;认知视角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启平;认知视角下学习词典小品副词的优化处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刘宇;古今方位表达方式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陈盈转;隐喻理解与翻译的认知视角[D];中南大学;2010年

7 万熙卿;从认知视角剖析英汉文化中的悲伤隐喻[D];外交学院;2006年

8 梁远冰;从认知视角看广告中的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瑞君;从认知视角分析隐喻[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舒;礼貌研究的认知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1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1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c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