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学阐释与追问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核心修辞学研究”(AHSKF09—10D8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胡军;知识论与哲学——评熊十力对西方哲学中知识论的误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李继兴;关于应用哲学平衡论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赵敦华;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杜闻;论西方古代民事诉讼证明标准[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10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丽霞;;来自远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与潜比[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敦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内外[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8 郭齐家;储朝晖;;儒学与中国大学精神[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9 王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谈汉语常用固定格式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钟永平;华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敏;语言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雁飞;“大地的哲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8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9 黄珊;回归自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卢英顺;认知图景与句法、语义成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谭学纯;;修辞场、语象系统、修辞认知和文学阅读——以《故都的秋》为分析个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王左立;试论认知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8 刘振前,邢梅萍;汉语四字格成语语义结构的对称性与认知[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9 陆丙甫,屈正林;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及其认知解释——从“年、月、日”的同类性谈起[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2期
10 郑靓;句式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的新启示[J];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学纯;;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531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