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8 21:26
【摘要】:动结式(resultatives)既是致使结构也是复合结构。动结式作为致使结构的一种,因其语义关系和句法表现复杂多样而成为语言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而动结式作为复合结构的一种(复合结构即双宾、动补等在单宾(动宾)结构的基础上的句法和语义延伸),因涉及到更为复杂的认知且跨语言的差异更加明显,也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往研究英汉动结式的文献大多以表结果状态的R (result)的句法实现和语义指向为研究重点,但多局限于观察不充分或不能对英汉动结式的R和其他相关成分进行统一解释。且以往研究多局限于一种语言,英汉动结式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而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的动结式研究多基于传统方法,对于R的解释过于笼统,也没有注意到英汉动结式的差异。鉴于此,本研究以Goldberg (1995,2006)的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增效”为研究视角,以狭义英汉动结式这一致使复合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义元组合”对其进行分类,并以R为对比参照点,通过“构式—句式”增效模式下的“增效图式”对英汉动结式义元组合(尤其是R的句法实现和语义指向)进行了统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动结式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对比分析。 “增效”最初是熊学亮(2008b,2009)为了规避Goldberg两个构式定义中的悖论而提出来的概念,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阐发。本研究将“增效”定义为“产生‘增添’的动词和构式的互动”并将“增效机制”定义为“产生‘增添’的论元实现机制”。我们将动结式界定为“义元增效构式”,以“义元组合”为标准将英汉动结式分别分为六种和十二种不同的义元组合,并按照“同一句法位置是否有共享义元”的标准将其再分为thm-pat类、agt-pat类和对应类。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构式—句式”的增效模式和“增效图式”的分析方法。在增效模式中,我们将构式定义为“认知层次较高的句法图式A和认知抽象G之间的配对”而将句式定义为“构式与动词互动产生的构式变体”。增效图式不仅展现了构式和句式的定义、动结构式的增效类型、构式和子构式的A和G,而且通过增效机制解释了R的句法实现、通过义元组合解释了R的语义指向。在增效图式中,我们发现传统构式语法的“融合(fusion)”和“构式单独提供(solecontribution)"机制不能解释英汉动结式agt-pat类和thm-pat类中某一NP既得到“融合”机制提供的agt或thm义元又得到“构式单独提供”机制提供的pat义元的现象。此时这两种机制需要“妥协”,“妥协(compromise)"机制应运而生,并使两个不同义元角色“妥协”在一个句法位置中。增效机制包含“构式单独提供”和“妥协”机制,不包含传统的“融合”机制,因为它不能带来语义或者义元上的“增添”。我们还发现了英汉动结式的一些增效规律:1)“妥协”机制在thm-pat或agt-pat类动结式中两个义元在同一个句法位置的情况下启动,反之则不启动;2)“构式单独提供”机制总是提供pat和result,并实现R;3)“融合”机制总为施事或者动作直接作用对象提供agt或者thm义元,但一旦施事或者动作直接作用对象承担着agt或thm角色的同时还承担着pat角色时“妥协”机制就会启动;4)某个动结式可以不需要“融合”和“妥协”机制,但不可能没有“构式单独提供”机制。从这一点看,动结构式肯定有增效机制,这也符合“动结构式都是增效构式”的结论。 本研究是英汉动结式的对比研究,所以挖掘英汉动结式的异同、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增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动结式的相同点有:1)相同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途径体现出语言的认知共性;2)相同的义元组合体现出相同的旁格宾语(oblique objects)被实现为核心论元pat的句法现象和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相同的句法表现;3)英语反身类动结式可以在汉语动结式中找到语义对应。同时,我们以“英汉语各自的共时或历时特性”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英汉动结式的差异及原因,得到的发现有:1)英汉典型动结式的句法结构分别是VOR式和VRO式。在象似性原则和其子原则时间序列原则(PTS)的共同作用下,英汉语典型动结式的句法结构本应都是VOR式,实际上汉语也曾一度出现过VOR式,但汉语双音化趋势使V与R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汉语VOR式最终被VRO式取代。2)汉语动结式中存在thmm和pat分离的特殊现象。我们用象似性原则先笼统说明汉语的thmm拥有比英语的thm更大的自由度,然后将“喝死”等类动结式的thmm和pat分离归因于现代汉语的高解析性和话题优先性而将拷贝式动结式的thmm-pat分离归因于拷贝动词对thm的单独提升。3)汉语有拷贝式动结式而英语没有。我们将这一现象归因于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英汉表达致使关系的方式差异、汉语动结式出现特殊的“某底层论元不能实现在句法结构时”需要拷贝动词、拷贝式“体现非预期结果”的特殊语义。4)汉语中“V累”动结式有歧义现象。这是由于英语动结式用AP/PP表示R而汉语用V2。这一词汇属性差异也与前述差异有密切关联,验证了我们以R为对比参照点的正确性。5)前述汉语动结式中一些特殊现象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汉语动结式比英语动结式更加灵活和丰富。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3 吕映;汉语重动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5 孙天琦;;谈汉语中旁格成分作宾语现象[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6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7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8 殷红伶;;英语动结式的语义结构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玄s,

本文编号:2537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7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