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写作中的母语隐喻迁移研究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霞;;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8期
2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3 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4 叶云屏;从学生习作中的语言错误看写作教学中的薄弱环节[J];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5 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6 熊学亮,刘东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7 王文宇;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2年04期
8 王文宇,王立非;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04年03期
9 沈黎;隐喻迁移的心理限制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10 王鲁男;董保华;;隐喻语际迁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莲;张红霞;;教学课堂的隐喻化尝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汪春娣;张萍;张圣素;;国内错误分析研究述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珍;;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琪;;对几个二语习得基本问题的思考——对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刘萍;;浅谈大学英语作文批改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林茜;;英汉情感隐喻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岳娟;;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江慧;;英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何兰;;隐喻理论与篇章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贾雨;张发祥;;隐喻与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善平;;语言迁移之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4 张激波;;隐喻认知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解释[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齐秀坤;赵咏;;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者写作的影响[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立非;;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语料库语言学视角[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瞿舸;丁蕙;;从补缺假说看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甲学;超媒体信息空间智能导航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薛慧;概念隐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娟;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晓健;汉语正迁移在高三英语阅读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文明;汉语使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国玲;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沈黎;试论诗化汉语在第二语言中的迁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陈士法;;从二语词汇习得看双语心理字典中的语义表征[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4 倪岚;;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写作词汇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5 邵继荣;;任务类型和任务条件对EFL写作的影响[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6 吴婧;;大学生英语论说文语篇结构特征调查——篇章主题句和段落主题句的使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7 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李景泉,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冠词误用现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松菁;;母语提纲对大一学生二语写作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温亚东;;论母语迁移对二语写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9年24期
3 陈春梅;;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再讨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2期
4 朱山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母语负迁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戴莉新;;论母语思维对二语写作的影响[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王璐璐;;二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戚晖;;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与母语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8 李霞;刘盛华;;母语迁移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马滢颖;樊宁;;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策略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温穗君;;二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瞿舸;丁蕙;;从补缺假说看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赵建会;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关系之我见[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洪明;向心理论的局部连贯模式与二语写作质量评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蔡艳玲;EFL写作任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杨玉晨;语篇关系和语篇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纪小凌;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中的发展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吉乐;英语写作反馈模式的效能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尹洪山;语篇中前置句法结构的语用制约[D];山东大学;2007年
7 韦理;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云;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语篇特征的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俐俐;论二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媛;写作形式对二语写作成绩预测力的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娜;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传鹏;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调查及教学策略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倩卿;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阳;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使用的量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7 赵路;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母语迁移现象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8 李争艳;英语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D];扬州大学;2004年
9 李颖;基于母语环境中的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廖晓丹;写前阅读、母语构思量与二语写作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2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