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带有“范围”成分的性质词组
【图文】:
3.带有“范围”成分的性质词组的句法分析Fawcett(2008a)把一些性质词组中的“范围”成分提到了小句层次上,充当补语。然而,Tucker(1998)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妥。本文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前,,首先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加的夫语法框架内的这两种描述。图1反映了Fawcett的观点,图2体现了Tucker的主张。从对例[6]的分析看,Fawcett之所以把“范围”提到小句层次上直接充当“补语”,原因是他把性质词组的主体部分看作“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我们根据Fawcett(2009)对小句所表述的过程类型的描述看,他把表示情感、认知两类语义的性质词组看作“过程延长成分”,用以帮助“过程”,即小句层次上的“主要动词”,完成一个意义的表达。语言学界处理比较棘手的语言现象时,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找出它的“同宗”(agnate)现象(参见Martinetal.2010:11)。Fawcett对表示情感、认知类语义的性质词组的描述即是这样一个做法。在他看来,“befondof”与“like/love”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因为在句法层次上用作“主要动词”的“like/love”在语义层次上表示一个完整的过程意义,所以有着同样功能的“befondof”应该被看作“主要动词”(be)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fondof)。再比如,本文例[1]、[2]中的“beworriedabout”和“becertain”分别相当于“worry”和“believe”。这种类比其实是一种功能上的比较,比如“like/love”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
3.带有“范围”成分的性质词组的句法分析Fawcett(2008a)把一些性质词组中的“范围”成分提到了小句层次上,充当补语。然而,Tucker(1998)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妥。本文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前,首先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加的夫语法框架内的这两种描述。图1反映了Fawcett的观点,图2体现了Tucker的主张。从对例[6]的分析看,Fawcett之所以把“范围”提到小句层次上直接充当“补语”,原因是他把性质词组的主体部分看作“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我们根据Fawcett(2009)对小句所表述的过程类型的描述看,他把表示情感、认知两类语义的性质词组看作“过程延长成分”,用以帮助“过程”,即小句层次上的“主要动词”,完成一个意义的表达。语言学界处理比较棘手的语言现象时,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找出它的“同宗”(agnate)现象(参见Martinetal.2010:11)。Fawcett对表示情感、认知类语义的性质词组的描述即是这样一个做法。在他看来,“befondof”与“like/love”表达的意义基本一致,因为在句法层次上用作“主要动词”的“like/love”在语义层次上表示一个完整的过程意义,所以有着同样功能的“befondof”应该被看作“主要动词”(be)和“主要动词延长成分”(fondof)。再比如,本文例[1]、[2]中的“beworriedabout”和“becertain”分别相当于“worry”和“believe”。这种类比其实是一种功能上的比较,比如“like/love”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活动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项目“自然语言理解的计算机模式研究”(编号:FRF-TP-09-025B) 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功能句法结构的计算机模式研究”(编号:09YJZH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伟;;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曾蕾;;英语学术语篇中投射动词时态的语法隐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张敬源;刘潇;;语法隐喻与语用预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冯瑞;;从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解读流行语“被××”结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4 王馥芳;;语法隐喻理论可能“消解”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1期
5 侯建波;;语法隐喻:新解与反思[J];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6 陈清;;科学语言隐喻式的构建及其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明月;科技汉语的文体研究及其在科技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莎莎;现代汉语新兴“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平丽;语法隐喻可及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罗杨;英汉身体部位词项语义引申的认知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王希;英语拟声词语义衍生机制认知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楚燕;;加的夫语法的若干问题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何伟;彭漪;;加的夫语法对悉尼语法的扩展:例证阐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满亮;;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英语名词词组研究的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正立;日语复杂定语的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5 章运椿;不定式短语与名词的割裂修饰[J];大学英语;1985年02期
6 宋正昆;;《大俄汉词典》的习语编排及释义[J];辞书研究;1987年06期
7 沈毅;关于词汇量快速增殖途径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1期
8 黄毅;英语形容词句法功能浅释(之二)[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9 王竹林;浅探英语的名词性省略[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张军涛;英汉定语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晓娜;王莹莹;周俏丽;蔡东风;;汉语句法成分中心词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靳光瑾;;词汇-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朱中稳;;科技论文题名中心词的选择[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4 黄明;常宇丽;;浅论英语中的名词属格[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吕f^;;英语属格中体现出的可别度领先原理[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玲;;理解对译者意味着什么[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7 杨佳;;基于语料分析的“这/那+NP”的指代消解算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方涛;张显;孙建树;朱小燕;;一种新的层次化结构问题分类器[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惠春;由丽萍;谷波;刘开瑛;;面向框架语义分析的汉语句法分析模型[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郝志新;王轩;李露;范士喜;;基于句法依存关系的语义角色标注[A];第四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小社;抓住自主创新的核心[N];中国纺织报;2006年
2 马庆然;诊断病句十注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李京香 吕翠莲;抓住自主创新的核心[N];中国纺织报;2006年
5 临泽县板桥镇西柳小学 王向青;段意概括方法小议[N];张掖日报;2010年
6 吴东平;房地产价格与宏观调控逆向运行不正常[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傅艳青 记者 陈凌;勇立潮头 奏响红盾新强音[N];南昌日报;2006年
8 臧志奇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上海分公司;解放思想 科学实践 和谐俱进[N];中煤地质报;2008年
9 记者 邵肖梅;串联老街景点促进全城旅游[N];绍兴日报;2010年
10 王秋;让劳模精神引领我们前行[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慧;基于DCC动态流通语料库的中文组织名考察与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吴丽英;词项装配与合并的最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红玲;基于特征向量的中英文语义角色标注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马晖男;信息检索中浅层语义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郭靓靓;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孙晓霞;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先共性的研究:汉语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丽芳;论汉语动词省略句中不同允准词的层次结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冰;中心词与其修饰语分隔的现象及岐义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朴贤珠;汉语和“来、去”有关的趋向补语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建柱;基于Query分析的中心词与需求词搭配关系的自动挖掘[D];东北大学;2008年
6 刘亚清;基于词义的汉语排歧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王R
本文编号:2547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