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隐喻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4 00:47
【摘要】: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渊源已久。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只是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在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隐喻就是一种重要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赵艳芳,2001:99)。人们可以通过隐喻这一强有力的工具认识抽象概念,并以此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作为人类认知工具,隐喻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隐喻不仅能将人类的经验概念化而且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的映射。这种映射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领域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领域的映射。因此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以经验现实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以意象图式和范畴作为认知体验的基础。在工作机制上,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utal Metaphor Theory CMT),主要是指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特别是将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的框架投射到一个不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上。Faucoc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BT)指出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不足并对其加以完善。 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对于歌词这种特殊的语篇的研究似乎语言学家似乎并没有做过多的研究。草原歌曲作为蒙古族表达感情的一类歌曲,充分体现了草原人民表达自我、热爱生活的向往,是十分值得我们探究的。然而近年来,虽然对认知领域做出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很多,但从认知角度研究草原歌曲隐喻的却并不多见。从古至今,草原歌曲便是草原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今作为一种语言元素歌曲中的歌词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由于其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艺术语言体系,语言学家并没有给与其足够的重视。而尽管文艺学注意到了它的重要性,但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心理内容才是他们更加注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语言是由自然语言形成的,但对从自然语言到艺术语言的艺术化过程及其规律则少人问津。 作者通过用CMT和CBT认知隐喻理论对草原歌曲歌词中的隐喻(作者选取的是用汉文演唱的内蒙古草原歌曲作为分析语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中的隐喻现象的分析来说明隐喻在草原人民生活中存在哪些功能以及能艺术语言作品带来什么作用。文章通过对流行歌词中隐喻的认知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蒙古族草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识。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并且试图将此应用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与概念理解方面。同时作为首次试探性研究,由于相关研究较少,本人学识有限,希望有更多感兴趣的学者对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讨论。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娄宏亮;汉语歌词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2 王慧;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意义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丹丹;英汉语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彦双;认知视角下《老友记》中的隐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8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8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