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晋语单字音与变音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1 19:50
【摘要】:“豫北晋语”是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地区有入声的方言,包括孟州、济源、沁阳、温县、博爱、焦作、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凤泉、辉县、卫辉、淇县、鹤壁、汤阴、安阳、林州等21个市县(区)。豫北晋语大约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属晋语邯新片。与以往不同,此项研究首次把孟州方言归入豫北晋语区进行调查描写。 本文重点关注豫北晋语的单字音与变音现象,内容包括7部分: 第1章,引言。主要介绍豫北文化及历史沿革、明代豫北移民概况、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调查点的设置和研究思路等。 第2章,豫北晋语音系。主要介绍孟州、济源、武陟、新乡、淇县、安阳等15个点的音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描述说明,包括调值对韵母的影响等。 第3章,豫北晋语声母的演变。以古音为纲介绍古今声母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20世纪初怀庆方言为参照,讨论怀庆故地九十年来精知庄章组声母在洪音韵母前的演变。 第4章,豫北晋语韵母的演变。主要介绍古舒声韵、古入声韵的今读情况,详细描写博爱、济源方言的“单元音后显低化裂化”现象,并对阳声韵的演变规律及辉县方言中的推链音变、林州方言中的拉链音变进行讨论。 第5章,豫北晋语的入声。这部分内容是在第4章古入声韵今读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豫北晋语入声进行阐释。首先,概述豫北晋语入声的特点,指出豫北晋语包含两类入声:一类是有入声韵的入声,另一类是只有入声调的入声;着力从入声韵母的数量、入声韵母的合并现象对入声韵母发展过程进行介绍;通过“入舒同调型”比较,揭示孟州方言入声调的成因;介绍豫北晋语今入声读音的四种来源,即古入声字、分音词前字、表音词头和舒声促化字。接着,讨论豫北晋语入声的舒化现象,包括合音引起的舒化和入声字自身发展引起的舒化两大类。在入声字自身发展引起的舒化部分,描写“今入声韵中主要元音越低,塞音韵尾越易脱落”的现象并分析其成因;根据孟州、新乡、淇县等6处方言古入声字的今读情况揭示出豫北晋语早期入声字的舒化规律及其特点:(一)古全浊入字舒化速度最快,古次浊入字次之,古清入字舒化速度最慢;(二)咸、山、宕、江4摄的古全浊入字舒化速度总体比梗、通、臻、深、曾5摄快;(三)古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的舒化速度最快。 第6章,豫北晋语的子变韵及其形成过程构拟。本章首先介绍子变韵与“子”尾的关系,认为子变韵系“子”尾合音的变韵。接着对济源、武陟、凤泉等五地子变韵的使用情况进行描写。然后,对子变韵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一)子变合音时“子”尾韵母的音值是多元的,除[u]外,还有可能是[υ/o/(?)/γ/uu/E]甚至[η/e/(?)]等;(二)同一方言内的子变韵母也可能是由不同“子’’尾韵母合音形成的;(三)合音过程中前字韵腹会受到“子”尾韵母的明显影响;(四)子变韵母在演变过程中很可能经历过部分相近变韵之间的合并;(五)不少方言中的子变韵母经历过“(?)au”的演变过程。并利用上述观点构拟出孟州方言中子变韵母的形成过程。 第7章,豫北晋语的儿化和儿尾。首先,对豫北晋语的儿化现象做概括描述,内容包括:介绍卷舌儿化与平舌儿化的分布情况及安阳、汤阴儿尾与儿化韵的共存现象;通过列表说明济源、武陟、凤泉、淇县等10个方言点基本韵母与儿化韵母的对应关系;总结出豫北晋语区儿化韵母的地域分布特征;着力介绍豫北晋语中伴随儿化发生的四种音变:儿化引起声调的变化、儿化引起声母的变化、儿化增生闪音(?)儿化引起介音的变化;对淇县、卫辉等地儿化韵母所表现出的滞后/超前层次进行分析。接下来,分别对修武、新乡、安阳三地儿化做个案分析:(一)修武平舌儿化韵的个案分析,着力对修武方言儿化韵与子变韵的差别进行描述,指出子变韵中平舌音一般不能变作卷舌音,儿化韵中平舌音却有变成卷舌音的趋势;(二)新乡卷舌儿化韵的个案分析,对新乡儿化韵母的四种类型(复辅音型儿化、准双音节型儿化、变声型儿化、普通型儿化)分别描述,解释儿化时引起声母变化的原因,对闪音(?)出现的环境条件及其来源进行分析;(三)安阳儿尾、儿化共存现象的个案分析,对安阳方言中结合式儿尾、化合式儿尾(即儿化韵)的分布进行描写,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化合式儿尾形成的快慢顺序进行探讨,认为汉语方言中化合式儿尾形成的先后次序是:低元音韵腹无韵尾韵母(a,O,(?))-n尾韵-i尾韵-u尾韵单独的高元音(l,h,i,u)-η尾韵。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72
本文编号:2554115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艳锋;;孟州方言中的入声[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杨春生;;近年来海内外汉语介音归属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3 史秀菊;;山西河津方言“子”尾的语音特点[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荣;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J];方言;1979年01期
5 贺巍;;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J];方言;1996年01期
6 李字明;泌阳方言的儿化及儿化闪音[J];方言;1996年04期
7 王自万;;开封方言变韵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8 刘宝俊;;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等i介音”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张慧丽;;参数调整与焦作地区的两种小称变韵[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莉;;焦作底层方言的“子”尾——谈“子”字缀的变韵及其相关问题[J];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2554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