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形容词状补位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3 14:11
【摘要】:本文以郑怀德、孟庆海(2003)《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1067个形容词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这部词典没有给出自己的选词标准,并且一些选词有不妥之处。在实际的语料的考察中,我们依据,“能受‘很’、‘不’修饰,并且不带宾语”及“可以组成组合式补语,作谓语,不作主语和宾语”,这两条标准进一步筛选形容词,并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逐一验证。最终,确定本文要考查的形容词为995条。本文主要采用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对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进行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挖掘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状补移位结构中A状与VP的语义关系。同时还借鉴了认知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理论等,,探究形容词状位和补位的语义与逻辑关系,找出制约形容词状补移位可能性的句法语义条件,以求较为全面地体现状补移位结构中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并试图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产生的形容词状补移位现象以及移位后所表现出的差异做出进一步解释。 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交代研究使用的理论基础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状补位形容词考察。首先是界定考察对象,然后界定调查范围、指明考察方法,最后具体考察形容词在状补位的入位能力。 第二章形容词状补移位形式考察。首先是界定“S:NP1+A状+VP(+NP2)”为研究的基本句式。然后分别对其构成成分进行具体地句法语义描写,并在动词语义的基础上把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分为“致使类”、“行为类”和“存现类”。 第三章形容词状补可移位性考察。本章主要是从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内部考察,首先是通过对状位形容词语义特征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中状位的语义。然后分别概括出三种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的句式义,找出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互动及相互制约关系,并辅以形式验证。最后找出状位结构和补位结构之间的语义及逻辑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形容词状补结构的可移位性。 第四章形容词状补移位差异性考察。本章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篇章功能语言学,首先把形容词状补移位分为同义移位和异义移位两大类,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别指出了形容词状位结构和补位结构之间的差异,其次结合篇章功能语法相关理论,进一步指出形容词状补移位前后的篇章功能上的差异,并加以形式上的验证。 第五章形容词状补移位语义解释。本章根据前文的基本描述,首先是结合语义指向理论,找出状位形容词与句中行为动词或其他论元潜在的语法关系,并通过句法上的逻辑关系得到了验证。其次,通过确立语义指向分析模式,把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分为语义单指和双指两大类,结合该模式进一步细致地分析了状位形容词语义指向小类,从而进一步简化形容词状补移位结构的语义分析,最后结合变换分析相关理论对形容词状补移位进行考察,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形容词状补位认知考察。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解释形容词状补移位的可能性以及移位前后的差异性。 结语概括和总结论文所讨论的问题以及得出的相关结论,说明论文的研究价值、创新点和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千炎;;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3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4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5 袁毓林;句子的焦点结构及其对语义解释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6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7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8 郑贵友;“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祁峰;试论状语后移及相关的句式变换[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泉;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5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5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