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外语环境下隐喻能力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15 17:29
【摘要】:从语言水平、认知能力与隐喻能力的关系,外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隐喻能力对比,以及隐喻教学可行性等方面评述非本族语者隐喻能力发展研究概况。研究发现,国内目前有关外语隐喻能力的研究重"结果"轻"过程",外语隐喻教学研究还较滞后。针对以上不足,对我国外语环境下的隐喻教学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丰;刘婷婷;;跨语言隐喻能力的培养——《综合英语教程》五、六册认知语言学视角[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2 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3 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邹为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2000年01期

5 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年01期

6 沈黎;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编写教材练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0期

7 王鲁男;董保华;;隐喻语际迁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2期

8 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年01期

10 李小辉;董宝华;;涌现理论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中国外语;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会娟;;图形用户界面的隐喻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朱淑媛;;隐喻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刘艳春;;标题中的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陈瑜;吴澜;;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张慧;崔岩;;标志符号和语言的隐喻认知推理过程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王雪孺;;《雪夜林边驻脚》的认知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张东方;张广亮;;浅析隐喻在诗歌中的修辞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王红丽;;现代英语隐性否定的表现形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常翠;;窥斑见豹——结合角色—背景理论分析狄金森诗712的矛盾死亡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林雄奇;;Halliday语法隐喻的诗性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徐超;;面向汉韩机器翻译的隐喻研究及隐喻知识库构建设想[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沈炜;从美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侍意隐喻的作用及其理解过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哈斯;汉语隐喻认知脑机制的ERP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士法;;从二语词汇习得看双语心理字典中的语义表征[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2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3 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4 杨伟国;信息思维与教学改革──对母语教育、右脑革命与幼婴教育的哲学思考[J];汉字文化;2001年03期

5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7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8 王士元;;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王寅;;浅谈EST词汇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81年01期

10 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雪娟;;隐喻认知与词义演变[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2 李贵垓;;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0期

3 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4 熊锟;;论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李红月;;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隐喻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郭先英;;隐喻能力与语言习得关系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外语学刊;2010年05期

8 ;留学生一、二系和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召开教学科研交流会[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3期

9 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4期

10 李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峰;郭曙纶;;大学语文教材对象语言的选择与教材编写[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祁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刍议[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艳;;入门级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的计量研究——基于四套教材与大纲的比较[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30年学术研究回顾[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邓时忠;;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思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青松;;试论定向汉语教材编写的环境文化因素[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嘉郁;;关于当前华语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健;陈萍;;试论汉语语感教学与教材创新[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子菁;严越;;中级汉语精读教材中的词汇选取与处理情况分析[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洪桂治;;浅谈汉字教材与对外汉字教学[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黎剑月;创新是教材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汪瑞林邋毛帽;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姚学文;“同升湖”经验受到推崇[N];湖南日报;2008年

4 记者 吴晶 赵超;汉字使用新规范克服乱拆乱讲现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本报驻外记者 丁刚 孙广勇 莽九晨 张慧中 廖政军 刘刚;孔子学院面对平衡发展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姚晓丹;两部汉字使用规范发布[N];光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 吴晶 赵超;我国发布两部汉字使用规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记者 焦新;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两项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徐中玉;《论语》和中国文化[N];解放日报;2011年

10 韩永先 孔俊彬 李豪;全球华文教育方兴未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志山;定制式数字化汉语教材辅助分析与重组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边成妍;韩中两国本科基础汉语教材语法项目编写比较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志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刘晓阳;听说结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D];暨南大学;2006年

3 刘婷;初级阶段对外汉字教材练习设置与编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钱晓敏;功能法与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黄洁云;初级商务汉语教材词汇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张琪;五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7 李攀;从《汉语听力教程》论初级汉语听力教材的编写[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利;留学生把字句习得情况考察及其对教材编写的启示[D];暨南大学;2009年

9 徐金倩;汉语口语语法在教材中的选用与编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娴;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习题设置的考察与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1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1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7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