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的隐喻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载喜;;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J];中国翻译;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晓翎;论民族语言、文化与隐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张传彪;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张世英;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王焰,郑贤贵;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王云燕,张华英;当前隐喻研究的两种发展趋势[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董莉,张群;浅谈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7 孙红娟;对当代“无思”状态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4年
8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邦能;中英文中关于“喜”的隐喻、换喻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英雪;英汉“吃”的隐喻研究:认知与文化视角[D];东华大学;2007年
3 赵秀杰;[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洋;英语中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7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8 刘晓静;汉语隐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雁飞;;社会历史因素对社交称谓翻译的制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龚艳;;女性主义翻译的历史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3 耿秀萍;;跨文化交流与亲属称谓语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刘映珊;;从系统语法看《天演论》的翻译[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6期
5 李燕;;汉英爱情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谊;;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化翻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国兵;;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8 陈秀;聂晓霞;;翻译与权力——以布迪厄语言观为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史传龙;;目的论与商标文化翻译[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10 杨仕章;;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过滤[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轩治峰;;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傅惠生;;《翻译学导论》框架思考与设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恩冕;;应当重视翻译史的教学与研究[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5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6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刘邦凡;;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柏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及其限度[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北大学 陈汉良 陈国庆;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传播[N];光明日报;2010年
2 唐瑾;跨越三千年的翻译通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赵宗禧;北京老字号全球征集中餐译名[N];西部时报;2007年
4 唐瑾;《中国翻译通史》演绎翻译三千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姜秋霞;翻译学:科学与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2年
6 张绪山 王明毅 张强;翻译事业的百年历程与目前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沈则瑾;世界翻译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N];经济日报;2008年
8 钱志富;翻译的功用[N];文艺报;2007年
9 彭德倩;世界翻译大会在沪开幕[N];解放日报;2008年
10 许钧邋朱玉彬;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新进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5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傅昌萍;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骆贤凤;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萍;论翻译的文化桥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唐本仙;论中国西域翻译活动的目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雅文;以翻译为先导的中韩近代西学之异同辨析[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杨蓥璨;新角度看林纾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5 喻婷婷;从认知学理论看隐喻和隐喻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孔凡;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金春梅;汉朝数量词表达方式及其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金凌红;翻译活动中的文化意识[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肖燕姣;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敏;成分关系衔接文体功能负荷量的英汉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2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