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初始阶段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3 05:57
【摘要】:语法化研究主要包括共时和历时两个不同的视角。历时语法化研究,把语法化当成一个历时的演进过程;共时语法化理论则认为语法化是一个渐变的演化过程,在一个语言成分A语法化为成分B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A和B并存的过渡阶段,即A→A,B→B。从共时的层面来看,这个多种形式并存的过渡阶段,即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前人大多数研究主要采用历时视角研究语法化演进的历时过程,因此为了弥补研究视角的不足,本文从共时的视角对处于初始阶段的语法化现象、动因及其机制做出阐释。 本文的理论由Langacker(1987,1990)提出的主观化理论和Saussure (1916)双轴关系理论整合而成,得出初始阶段语法化的动因是语义识解的主观化,机制是组合层面的语义关系聚合化。以此理论为基础,利用语料库的手段和认知语法中的基本概念,对英汉语中语法化初始阶段的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文运用整合的理论模型,以英汉语中感官动词和介词为例,对语法化中两个不同阶段(即实词虚化和虚词更虚)中的语法化初始阶段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最终的结论是无论是在实词虚化还是由虚词到更虚的过程中都存在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即语义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但词类尚未发生改变的语法化现象。语法化初始阶段现象的本质在于组合层面的语义关系在主观化的驱动下聚合化。在语言环境中,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引发言语场景,语义关系处于组合轴;当言语场景被引发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由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使得语义关系从组合轴调整到聚合轴,从而导致语义的泛化、抽象化和虚化。另一方面在语法化的初始阶段,英汉语中的感官动词和介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程度,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在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其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大致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并对语法化初始阶段的特征做了初步探索。在该部分的最后,我们对该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做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综述国内外语法化、主观化以及双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包括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基础、双轴关系理论。在主观化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言语场景在这一章得到重点论述。在本章末,我们尝试提出有关语法化初始阶段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我们对实词和虚词语法化初始阶段现象进行论述,分别对英汉语实词中的感官动词,虚词中的介词的语法化初始阶段进行分析,,并运用理论框架对其初始阶段的过程做出解释。第五部分,结语部分。在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发现之后,指出遗留问题,以期能带动对语法化初始阶段的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H314
本文编号:2564838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3 魏在江;;隐喻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高航;;名词谓语句的认知解释:主观化与心理扫描[J];外语研究;2008年04期
5 文旭;黄蓓;;极性程度副词“极”的主观化[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6 王铭玉;语言纵横关系的制约原则[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7 刘瑾;;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8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9 仲桂红;杨成虎;;英汉动量结构语法化程度对比——以time(s)和“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赵秀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2564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