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概念隐喻的历时探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2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曾鹏;;携程旅游网经营发展战略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3 李峰;;教育不公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4 陶文昭;;信息时代的社会分化与社会和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5 颜晓峰;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景贵飞;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04年04期
7 张敏;顾朝林;陈璐;张成;汪淳;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8 赵有广;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J];财贸经济;2002年06期
9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金叶;;工作组网络计算:信息经济下的班组经济核算[A];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潘琰;因特网财务报告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春美;基因不能做什么——现代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9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时间隐喻的认知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文(女雨亏);网络形成、网络学习与区域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3 彭跃辉;互联网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5 陈铀;网络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张祖乔;报纸编辑理念的网络邂遇[D];河南大学;2003年
7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雁玲;当前我国网络失范及其社会控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卢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磊;从认知角度谈隐喻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3 汪天文;三大宗教时间观念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4 高秉江;;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主体间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6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8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9 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10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黎金娥;英汉“前/后”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红艳;中西时间意义构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2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