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绮;;汉语动词重叠的认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6期
2 王玮婧;;试论动词重叠的条件[J];现代交际;2018年07期
3 韩克营;;论动词重叠式使用的条件[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6期
4 刘芳;;谈合肥话中的短时体[J];语文学刊;2013年15期
5 殷晓明;动词重叠语法意义二题[J];语文学刊;2002年02期
6 ;《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研究》简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尹百利;;非自主动词重叠的条件和语法意义[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8 李宇凤;;祈使与陈述:动词重叠的差异表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9 杨世朝;;浅议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几种形式[J];考试周刊;2017年65期
10 陈博聪;;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动词重叠形式偏误分析[J];北方文学;201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贤钏;张积家;;形容词、动词重叠式认知的语义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志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汉语的动词重叠[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年第3期[C];2009年
3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田春霞;;《元刊杂剧三十种》词语重叠形式研究[A];荆楚学术[C];2015年
5 李思旭;;三种特殊全称量化结构的类型学研究[A];《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2辑[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鹭 周口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王晓凌;论非现实语义范畴[D];复旦大学;2007年
4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a\知;基于语言象似性的汉语单音节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芳;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刘芳;长治方言体貌助词及相关助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8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山西应县方言动词重叠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9年
2 陆旭;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3 徐姗姗;黑龙江方言中的吃类动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4 美丽(Nurmatova Munisa);汉语动词重叠研究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5 张佳怡;汉语“动~叠+看”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王艳秋;汉语“VV+A_单”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7 袁晓蓉;布隆迪孔子学院学生动词重叠偏误分析[D];渤海大学;2019年
8 文欣洁;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D];喀什大学;2018年
9 许莹;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动词的重叠式及其偏误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0 杨佳璐;咸丰方言体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8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8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