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词和句子层面分析中国手语动词隐喻
发布时间:2020-04-06 04:54
【摘要】:本文采用实地调查和诱导录制手语视频的方法收集手语视频资料,从构词和句子两个层面,分析聋人手语构词和句子表达中的隐喻现象。本文收集了有关心理活动和言语交际两大类动词,并将这些词的手语表述用词表的形式展示给受试者。在展示图片上的手语动词的同时,调查者对受试者提问问题,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得到图片中手语动词的相关词汇。我们对收集到的手语动词进行分析,并发现受试者常用“扔”、“取”、“放置”等具体的动作;“向前”、“向后”等方位以及O、Y、L等手型来构成抽象的动作。这些具体的动作、方位和手型作为一种意象图式,将其蕴含的特征映射给想要表达的抽象动作,在动词词汇的构成中,至少有一个构词语素不表达其本义,这一语素将其本义的特征映射给抽象概念,形成了隐喻义,不表本义的语素最终以隐喻义参与构词,从而发生了构词语素层面的构词隐喻。调查者提供给受试者诱导主题,受试者根据诱导主题进行阐述,调查者收集语篇资料。认知语义学范畴内的动词隐喻是从句子的语义层面来解读的,它分析隐喻是如何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和描述另一个抽象概念。本文以动词域与名词域之间形成的搭配冲突为线索,寻找手语句子中的动词隐喻,发现两个概念域在常规语义上互相冲突,但在语用上又有某种和谐,这种既冲突又和谐的搭配需要用手语动词隐喻来识解。聋人常用具体的动作概念来表达抽象的动作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投射在句子的语义层面产生了动词隐喻。隐喻现象常出现在聋人的日常手语表达中,本文分析了聋人在构词和句子层面的隐喻现象,得出隐喻机制是聋人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手语构词和句子当中。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26.3
本文编号:2616044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鸿宇;;上海手语动词的“体”语法范畴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05期
2 李恒;吴铃;;中国手语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04期
3 吴铃;李恒;;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2期
4 江桂英;李恒;;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手语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12期
5 陈小红;;中国手语空间方向动词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葛建民;赵芳芳;;论动作型动词的概念隐喻类型及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7 郑璇;;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Ⅰ)[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6期
8 刘润楠;杨松;;试论手语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5期
9 李苗;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J];求索;2004年02期
10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616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61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