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9:29
【摘要】: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也是构成语言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语言里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体词汇和惯用语。汉语和韩语都存在着大量人体器官隐喻方面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其中隐喻所具有的思维上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独特性,使其理解过程必然需要透过语言表象进行思维分析和文化阐释。本论文以汉韩语中的人体惯用语为考察对象,以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体隐喻惯用语为考察语料,共对比分析了涉及“头颈部”、“躯干部”、“四肢部”、“脏腑部”等26个人体部位组成的惯用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Humboldt的语言世界观、Spa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以及其他语言哲学、人类文化学方面的论著为理论与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汉韩两种语言中人体隐喻惯用语的认知方式的异同及其成因。首先,通过对人体惯用语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汉韩人体惯用语的隐喻及转喻,进而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体惯用语的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继而对汉语和韩语人体惯用语的隐喻类型、认知机制以及认知映射模式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然后分析了从人体域映射到各种目标域的现象,按源域到目标域的分类进行了隐喻研究,从多角度比较了汉韩人体隐喻机制和类型的异同。汉韩人体惯用语的映射模式分为两种,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以及从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有利于人类新概念的形成与表达,通过本文的考察,汉韩人体惯用语以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抽象域”为主。从非人体域向人体域投射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相关事物或概念的认识与表达。这类投射分为:空间域、颜色域、味觉域等。最后,本文分析了汉韩人体的惯用语映射模式的异同,分别归纳了汉韩“源域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和“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在对汉韩人体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做了文化方面的扩展性研究,探索了汉韩民族的隐喻认知机制,概括出了两种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源于不同文化和思维的模式及其映射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H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国金;;“某V某的N”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2 吴淑琼;;语法转喻的含义、特征和运作模式[J];外国语文;2011年06期

3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5 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6 吴本虎;;隐喻认知的联想方式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艾素萍;;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陈明芳;;惯用语认知机制及其词汇语义特征[J];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10 潘文国;;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本文编号:2616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616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3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