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

发布时间:2021-01-26 08:19
  有关动结式的研究前人已经有很多,但多数是笼统地宽泛地将大多数动结式格式杂糅在一起,未作明确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对典型致使义的动结式学界还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本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具有致使义的动结构式VR的典型特征进行详细描写说明,从而对本文要研究的致使义动结式范围进行严格界定,并首次提出“自致使”这一概念,从而最终界定为四种基本格式。考察了这四种格式的致使语义要素及整合过程,并进一步试图对由基本格式衍生出的相关变式进行讨论,从而建立致使义动结构式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体系。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及方法、选题意义和语料来源,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第二章从共时角度描写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从而对本文的研究范围作出严格界定。首先围绕动结式的“致使义”为核心,从五个相关角度展开描写分析。然后描写了动结式中VR的句法语义特征,通过分析界定V和R的句法语义特征以及VR的韵律句法特征,自然地排除了其他不符合此特征要求的VR形式,从而过滤筛选出我们要研究的四种基本格式。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四种基本格式分别进行详细描写分析,主要...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
    2.1 引言
    2.2 致使义动结式的构式特征
        2.2.1 典型功能和非典型功能(功能)
        2.2.2 基本格式和变换句式(形式)
        2.2.3 他致使和自致使(语义)
    2.3 VR 的句法语义特征
        2.3.1 V 的句法语义特征
        2.3.2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2.3.2.1 R 的语义指向
            2.3.2.2 R 的义项属性
        2.3.3 VR 的韵律句法特征
            2.3.3.1 VR 的结构特征
            2.3.3.2 VR 的韵律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致使义动结式的基本格式(上)
    3.1 引言
    3.2 “走累”类格式分析
        3.2.1 V 和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3.2.1.1 V 的句法语义特征
            3.2.1.2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3.2.2 致使者和受使者的特征
        3.2.3 底层语义关系如何整合为高层致役关系(“糅合”)
        3.2.4 相关句式的派生过程
    3.3 “跑丢”类格式分析
        3.3.1 V 和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3.3.1.1 V 的句法语义特征
            3.3.1.2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3.3.2 致使者和受使者的特征
        3.3.3 底层语义关系如何整合为高层致役关系(“截搭”)
        3.3.4 相关句式的派生过程
第四章 致使义动结式的基本格式(下)
    4.1 “打碎”类格式分析
        4.1.1 V 和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4.1.1.1 V 的句法语义特征
            4.1.1.2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4.1.2 致使者和受使者的特征
        4.1.3 底层语义关系如何整合为高层致役关系
        4.1.4 相关句式的派生过程
    4.2 “吃饱了饭/喝醉了酒”格式分析
        4.2.1 V 和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4.2.1.1 V 的句法语义特征
            4.2.1.2 R 的句法语义特征
        4.2.2 致使者和受使者的特征
        4.2.3 底层语义关系如何整合为高层致役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致使义动结式的相关变式讨论
    5.1 “喝醉了酒”——关于配价问题的讨论
    5.2 关于“致使因”问题的讨论
    5.3 关于宾语为一价身体部件名词的动结式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结式的宾语前置状况的分析[J]. 梁彤.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2]双音述宾结果补语“动结式”初探——兼论韵律运作、词语整合与动结式的生成[J]. 吴为善,吴怀成.  中国语文. 2008(06)
[3]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 张全生,王宇轩.  汉语学报. 2008(02)
[4]语言中的整合现象[J]. 沈家煊.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4)
[5]缺乏汉语史根基的所谓新观点——评《从所谓“补语”谈古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J]. 洪成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董秀芳.  语言科学. 2007(01)
[7]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 熊仲儒,刘丽萍.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04)
[8]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与句式变换[J]. 黄晓琴.  语言文字应用. 2005(S1)
[9]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 胡敕瑞.  中国语文. 2005(03)
[10]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及相关问题[J]. 施春宏.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1)

博士论文
[1]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 赵长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本文编号:3000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00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b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